|
魯望以竹夾膝見寄,因次韻酬謝 / 作者:皮日休 |
圓于玉柱滑于龍,來自衡陽彩翠中。
拂潤恐飛清夏雨,叩虛疑貯碧湘風。
大勝書客裁成柬,頗賽谿翁截作筒。
從此角巾因爾戴,俗人相訪若為通。
|
|
魯望以竹夾膝見寄,因次韻酬謝解釋: 詩詞的中文譯文:
圓在玉柱滑在龍,
來自衡陽彩翠中。
拂潤恐飛清夏雨,
叩虛疑貯碧湘風。
大勝書客裁成柬,
頗賽谿翁截作筒。
從此角巾因爾戴,
俗人相訪若為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皮日休寫給魯望的一首詩,題目是《魯望以竹夾膝見寄,因次韻酬謝》。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竹的形象,形容竹子圓滑如玉柱,滑動如龍游動。他說這把竹夾來自衡陽的彩翠之中,衡陽地方盛產竹子,以器用的手藝制作各種竹制品,而這把竹夾在制作過程中顯得尤為精致。
然后詩人用輕盈的筆調描述竹夾拂動時的聲音,擔心自己一觸摸到它,就像輕柔的夏雨一樣飛濺開來,也擔心其中可能貯藏著湘江的碧風。
接著,詩人把竹夾比作書柬,表示它的價值不言而喻。同時,詩人表示這把竹夾與傳說中的谿翁截作的竹筒一樣寶貴,谿翁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位神仙,據說他削竹做成竹筒,可以存放靈丹妙藥。這樣的比喻既凸顯了竹夾的珍貴,又帶出了傳說中的神秘色彩。
最后,詩人說從此時起,佩戴著這把竹夾的角巾,仿佛像有了某些通神的本領一樣,俗人們紛紛前來拜訪。這是對竹夾的神奇力量的描寫,也是詩人虛構的一個情景。
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神話的脈絡,表達了詩人對竹夾的贊美和對神秘力量的向往,展現了唐代豪放灑脫的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