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謁金門(秋夜) / 作者:蘇軾 |
秋帷里。
長漏伴人無寐。
低玉枕涼輕繡被。
一番秋氣味。
曉色又侵窗紙。
窗外雞聲初起。
聲斷幾聲還到耳。
已明聲未已。
|
|
謁金門(秋夜)解釋:
《謁金門(秋夜)》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秋夜中的景象和情感體驗。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秋帷里。
長漏伴人無寐。
低玉枕涼輕繡被。
一番秋氣味。
曉色又侵窗紙。
窗外雞聲初起。
聲斷幾聲還到耳。
已明聲未已。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在金門謁見的秋夜中,作者在寂靜的夜晚里難以入眠的心情。他躺在低矮的玉枕上,感受到涼爽的絲綢被單,空氣中彌漫著秋天的氣息。黎明的光線透過窗紙逐漸照亮房間,外面的雞鳴聲初露端倪,斷斷續續地傳入耳中。天已漸亮,但雞鳴聲還未停歇。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在秋夜中的心境和感受。首句“秋帷里”直接進入情境,將讀者帶入一個秋天的夜晚。接著,詩人描述了自己難以入眠的狀態,長時間的漏水聲伴隨著他的輾轉反側。他的枕頭低矮,由于秋涼而感覺涼爽,被子輕盈而柔軟,給人以舒適的感覺。
接下來的兩句“一番秋氣味,曉色又侵窗紙”描繪了黎明時分的景象。秋天的氣息彌漫在空氣中,清晨的光線透過窗紙,漸漸照亮房間。這些描寫既反映了自然界的變化,也暗示了詩人心中的不安和無眠。
最后兩句“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表達了詩人在黎明時分聽到窗外的雞鳴聲。雞鳴聲斷斷續續,有時到達詩人的耳邊,有時又消失不見。這種聲音的變化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一種無法掌握的感覺。天已經漸漸亮了,但雞鳴聲仍然持續,似乎與明亮的天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整首詩詞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在秋夜中的孤獨與無眠,以及對時間流逝的感慨。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個人情感的交融,詩人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深沉而富有意境的詩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