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崔峒補闕慈恩寺避暑 / 作者:盧綸 |
寺涼高樹合,臥石綠陰中。
伴鶴慚仙侶,依僧學老翁。
魚沉荷葉露,鳥散竹林風。
始悟塵居者,應將火宅同。
|
|
同崔峒補闕慈恩寺避暑解釋: 《同崔峒補闕慈恩寺避暑》是唐代盧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寺院中涼爽的高樹相連,我躺在綠蔭的石頭上。
伴隨著仙鶴,我感到慚愧如同仙侶;依附僧人,我學習老翁的智慧。
魚兒沉入荷葉上的露珠,鳥兒在竹林中散開翅膀迎風飛翔。
我開始領悟居住塵世的人們,應該像火災中的居民一樣。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盧綸在慈恩寺避暑時的景象和感悟。他描述了寺院中涼爽的氛圍,高樹和綠蔭為他帶來舒適和寧靜。與仙鶴為伴,盧綸感到自己平凡而慚愧,渴望能像仙侶一樣純凈和高尚。他依附于僧人,希望能學習到智慧和長壽的秘訣,仿佛變成了一個虛心學習的老者。他觀察到魚兒在荷葉上游動,鳥兒在竹林中翱翔,感嘆自然的美妙和自由。最后,他得出結論,塵世的居住者應該像火災中的人們一樣覺悟,意味著人們應該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世俗的虛幻。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寺院為背景,通過描繪寺中的景物和與自然的互動,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領悟。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比如高樹與石頭的對比,仙鶴與僧人的對比,以及魚兒與鳥兒的對比,這些對比凸顯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思考。詩中還使用了寓言的意象,將仙鶴、僧人和火災中的居民作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純潔、智慧和覺悟的向往。
整首詩詞氣氛寧靜、清幽,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生命的思考,傳達了對人生境遇和存在意義的思索。它引發了人們對世俗與超脫、物質與精神的思考,展示了唐代文人的獨特情懷和哲學思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