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李校書赴東川幕 / 作者:盧綸 |
泥坂望青城,浮云與棧平。
字形知國號,眉勢識山名。
編簡塵封閣,戈鋋雪照營。
男兒須聘用,莫信筆堪耕。
|
|
送李校書赴東川幕解釋: 《送李校書赴東川幕》是唐代盧綸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泥坂望青城,
浮云與棧平。
字形知國號,
眉勢識山名。
編簡塵封閣,
戈鋋雪照營。
男兒須聘用,
莫信筆堪耕。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盧綸送別李校書赴東川幕的情景和思考。泥坂是離別的地方,詩人站在泥坂上,遠望著青城山。天空中的浮云和山上的關隘平行,形成一種對稱的景象。通過字形可以辨認出國家的名稱,通過眉毛的形狀可以識別出山峰的名字。編纂簡牘的塵封閣,戰車和戰士的戈鋋在白雪中閃爍著光芒。詩人告誡李校書,作為一名男子漢,應該謀求職位和責任,而不是把信筆當作農耕的工具。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景物和寄托情感,展示了詩人對李校書的送別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人運用景物描寫和象征意義的手法,將離別的情景與人生的選擇進行了聯系。
首先,詩人以泥坂為背景,描繪了離別的場景。泥坂作為離別的地方,給人一種別離之情。然后,詩人通過描述浮云與棧平的景象,展示了離別時的心情與自然景觀的契合。這種平衡和對稱的景象,使人產生一種思索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詩中還運用了字形和眉勢的象征意義。字形可以代表國家的名稱,眉勢可以辨認山峰的名字。這種象征手法不僅增添了詩歌的意境,也體現了詩人對文字和形象的敏感和理解。
最后,詩人通過描述塵封閣、戈鋋和雪落軍營的景象,表達了男子漢應該追求職位和責任的觀點。他告誡李校書不要把信筆當作耕種的工具,而是應該積極地參與社會和國家的事務。
整首詩以簡練明快的語言,通過描繪景物和運用象征意義,寄托了詩人對別離和人生抉擇的思考。詩歌展示了詩人對社會責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同時也在送別的情景中表達了情感和思念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