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 作者:蘇軾 |
珠檜絲杉冷欲霜。
山城歌舞助凄涼。
且餐山色飲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強揉青蕊作重陽。
不知明日為誰黃。
|
|
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解釋:
《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反映了作者對重陽節的思考和感慨之情。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珠檜絲杉冷欲霜。
山城歌舞助凄涼。
且餐山色飲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
強揉青蕊作重陽。
不知明日為誰黃。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在重陽節這一特殊時刻的思考和情感。他描述了景色的變化,以及山城中的歌舞聲和自然景觀的美麗。同時,他也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感慨和對未來的疑問。
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自然景色的方式開篇,用珠、檜(松木)、絲杉來形容寒冷的氣氛,暗示著秋天已經深入山城。歌舞聲助凄涼,反映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和憂傷。在這樣的環境中,蘇軾選擇品味山色和湖光,以舒緩自己的心情。
接下來的兩句“共挽朱轓留半日,強揉青蕊作重陽”,表達了蘇軾與他的朋友共同度過重陽節的歡愉時光,他們一同挽留紅轎,一同揉捻青蕊,象征著他們共同參與重陽節的習俗和活動,共享歡樂。
最后兩句“不知明日為誰黃”,表達了蘇軾對未來的疑問和不確定感。他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么,也許是喜悅的黃金時光,也許是不如意的黃昏時刻。這種不確定感增添了詩中的迷離與隱秘,也啟示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幻。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景色和情感的交融,表達了蘇軾對重陽節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對未來的疑問。這種含蓄而深刻的表達方式,使得這首詩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