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游 / 作者:蘇軾 |
為詩敏捷,立成。
余往觀之。
神請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戲之
玉肌鉛粉傲秋霜。
準擬鳳呼凰。
伶?zhèn)惒灰?,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揚。
到處成雙君獨只,空無數(shù)、爛文章。
一點香檀,誰能借箸,無復似張良。
|
|
少年游解釋:
《少年游》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曾經(jīng)觀賞了這首詩,作者請我寫一首《少年游》。于是我以此詩戲謔他的美貌,比喻他的皮膚如玉,面上抹著鉛粉,顯得比秋霜還傲。形容他像鳳凰一樣美麗。他的才藝卓越,但是卻鮮有人知,他的清香還沒有散發(fā)出來,反而被一些瑣碎的事情所干擾。到處都是成對的人,只有他一個人獨自閑適,周圍卻充斥著數(shù)不盡的差勁文章。他只是一點點的香檀木,誰能真正欣賞他,沒有人能夠再像張良那樣了。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一個少年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才華橫溢卻被忽視的人的感慨和自嘲之情。少年具有出眾的才藝和美貌,但卻鮮為人知,被瑣碎的事物所干擾。作者以少年的形象暗示了自己,抒發(fā)了自己在時代和環(huán)境中的無奈和自嘲。
賞析:
《少年游》以蘇軾獨特的詞藻和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華被埋沒的無奈和失落之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使詩詞更具藝術感和表現(xiàn)力。
詩中的少年形象既可以看作是一個具體的人物,也可以理解為蘇軾自己。他的才華高超,但卻鮮為人知,被瑣碎的事物所干擾,無法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他孤獨地站在眾人之外,周圍充斥著平庸和無趣的文章。作者通過這個形象,表達了自己在官場上的無奈和對才華被埋沒的痛惜。
詩詞中的張良形象是對過去才華橫溢的人的致敬,也暗示了作者對自己的期望和失落。張良是漢代著名的謀士,才智過人,但他已不復存在。通過與張良的比較,蘇軾表達了對于自己才華無人欣賞的無奈和遺憾。
總之,《少年游》是一首充滿自嘲和無奈之情的詩詞,通過描繪少年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自身才華被埋沒的痛苦和對時代環(huán)境的不滿。同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與修辭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動有力,展現(xiàn)了蘇軾卓越的詩詞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