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時 / 作者:王建 |
去者如弊帷,來者如新衣。
鮮華非久長,色落還棄遺。
詎知行者夭,豈悟壯者衰。
區區未死間,回面相是非。
好聞苦不樂,好視忽生疵。
乃明萬物情,皆逐人心移。
古今盡如此,達士將何為。
|
|
喻時解釋: 詩詞《喻時》的中文譯文如下:
去者如弊帷,來者如新衣。
離開時像破舊的帷幕,到來時像嶄新的衣裳。
鮮艷的華麗并不持久,顏色褪落后又被拋棄。
成事之人何嘗知死亡,壯年之人又豈悟老去。
注定在未死之間,回頭面對是非指責。
喜歡傾聽卻不快樂,喜愛看重卻突然出現毛病。
唯有明白,萬物的情感都會隨著人的內心而改變。
古往今來一直如此,智者將會怎么做呢?
這首詩表達了深刻的哲理思考,探究了人生的無常和世事的變幻。作者首先以喻體的形式,以弊帷和新衣來比喻人的出走和到來。他指出,世間的美好和華麗并不持久,一旦失去光彩和鮮艷,就會被人們拋棄。接著,作者問道,成事之人是否知道死亡的降臨,年輕的人是否意識到老去的到來。他暗示人們在生死之間,常常輕易地對過去的選擇產生后悔和指責。然后,作者指出,人們喜歡傾聽美好的事物,卻并不快樂,喜愛看重眼前的美好,卻會突然發現其中的缺陷。他認為,萬物的情感都受人心的左右影響。最后作者以反問的方式,指出這種狀態從古至今一直如此,智者應該怎樣應對。
這首詩通過對世事變遷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世俗的虛妄。它告誡人們在追求物質和享樂的同時,應該明白世事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對于過去的選擇和眼前的困境都要能有清醒的認識和正確認識。同時,它也反思了人類情感的主觀性和相對性,呼吁人們要以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不要被表面的光鮮所迷惑。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表達了詩人對世間事物的洞察和哲學追求,具有一定的詩意和意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