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陵即事 / 作者:王建 |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樓壓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驛賣山雞。
寺多紅藥燒人眼,地足青苔染馬蹄。
夜半獨眠愁在遠,北看歸路隔蠻溪。
|
|
江陵即事解釋: 《江陵即事》是一首唐代詩詞,由王建所作。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瘴云梅雨不成泥,
十里津樓壓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
巴童傍驛賣山雞。
寺多紅藥燒人眼,
地足青苔染馬蹄。
夜半獨眠愁在遠,
北看歸路隔蠻溪。
譯文:
瘴云和連綿的梅雨無法將泥土完全沖刷,
津樓佇立于大堤之上,十里間河面壓迫著。
蜀地的女子下沙灘迎接來往的船客,
巴人的孩童靠近驛站賣著山雞。
寺廟里長滿了紅色的藥材,燃燒著刺激人眼睛,
地面上滿是青苔,將馬蹄印染成一片。
深夜時獨自躺臥,愁思遙遠,
北方望去,回歸的路被蠻族的溪水隔斷。
詩意:
《江陵即事》表現了唐代江陵地區的景象和人民生活的片段。詩中描繪了瘴云和持續的梅雨,說明了江陵地區多雨多瘴氣的特點。津樓的存在象征著江陵地區豐富的水系,而十里津樓的壓迫感則揭示了水患的威脅。
詩中還描繪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蜀地女子下沙迎接水上來往的客人,巴人的孩童在驛站旁賣山雞,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熱情好客和生活的細節。
詩的后半部分以景寫情,描繪了寺廟里燃燒的紅藥和地上的青苔,營造出一種荒涼的氛圍。夜晚孤獨地躺臥時,思念之情遙遠而沉重,北方的歸路被蠻族的溪水分割,增加了離愁別緒的深度。
賞析:
《江陵即事》通過對江陵地區的描繪,展現了該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情。瘴云和梅雨交織,給人以濕潤和壓抑的感覺,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感慨。描繪當地人民的生活場景,展示了他們的勤勞和熱情,為整個詩篇增添了一抹生動的色彩。
詩的后半部分以景寫情,通過寺廟里的紅藥和地上的青苔,營造出一種幽寂凄涼的氛圍。夜晚的孤獨和遠離歸鄉的愁思,使得整首詩充滿了離愁別緒和鄉愁之情。
通過對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的描繪,詩人成功地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江陵地區的風貌和人民的生活,給讀者帶來了一種身臨其中的感覺。同時,詩中也融入了作者對離別和遠方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詩更具情感共鳴。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描繪了江陵地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通過景物的描寫和情感的表達,展示了作者對家鄉的深情和離愁別緒。《江陵即事》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的唐代詩詞,值得欣賞和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