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邙行(一作北邙山) / 作者:王建 |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天涯悠悠葬日促,岡坂崎嶇不停轂。
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陽城北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
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樹。
澗底盤陀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
誰家石碑文字滅,后人重取書年月。
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臺。
|
|
北邙行(一作北邙山)解釋: 《北邙行(一作北邙山)》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天涯悠悠葬日促,
岡坂崎嶇不停轂。
高張素幕繞銘旌,
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陽城北復城東,
魂車祖馬長相逢。
車轍廣若長安路,
蒿草少于松柏樹。
澗底盤陀石漸稀,
盡向墳前作羊虎。
誰家石碑文字滅,
后人重取書年月。
朝朝車馬送葬回,
還起大宅與高臺。
中文譯文:
北邙山上土地稀少,
盡是洛陽人的古墓。
歸葬的人家很多,
堆滿黃金卻無人購買。
天涯漫漫,葬禮日益臨近,
山嶺崎嶇,車輛不停駐。
高高的素幕環繞著銘旌,
夜晚唱起挽歌,在山下過夜。
洛陽城北,又復東城,
祖先的靈車和馬匹長相對。
車轍廣闊如長安的道路,
蒿草稀少,不及松柏之多。
澗底的盤陀石漸漸減少,
全部用來修筑墳前的羊和虎。
哪家的石碑字跡已經消失,
后人重新刻寫年月。
每天都有車馬送葬歸來,
重建大宅和高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洛陽北部的北邙山,山上遍布著洛陽人的古墓。詩人通過描寫墓地的狀況和葬禮的場景,表達了對逝去時光和人事變遷的思考。
詩中提到舊墓人家歸葬多,但這些古墓堆滿了黃金卻無人購買,暗示了人們對過去的遺忘和對金錢的冷漠。天涯悠悠,葬禮的日子臨近,岡坂崎嶇,車馬不停,給人一種匆忙和無盡的感覺。
詩中的素幕和銘旌象征著葬禮的莊嚴和隆重,夜晚的挽歌更增添了一種悲傷和凄涼的氛圍。
詩人還描繪了北邙山周圍的景象,洛陽城北和東城的景色,以及車轍和蒿草的情景。通過蒿草少于松柏樹的比較,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歲月更迭的感慨。
最后幾句描述了澗底盤陀石漸漸減少,轉而用來修筑墳前的羊和虎。石碑上的文字已經消失,后人需要重新刻寫年月。這些描寫表達了對歷史的關注和對記憶的重要性的思考。
整首詩以一種凄涼、寂寥的筆調,歌頌了北邙山上的古墓和葬禮的場景,通過對墓地、葬禮和周圍景物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時光流轉、人事變遷和歷史記憶的思考。整首詩以樸素的語言和深沉的意境,展現了唐代士人對生死、興衰和人類存在的思考,同時也反映出時代背景下洛陽城的繁華與衰落,以及人們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思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