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放自石湖歸苕溪 / 作者:姜夔 |
沙尾風回一棹寒,椒花今夕不登盤。
百年草草都寒夜,自琢春詞剪燭看。
|
|
除放自石湖歸苕溪解釋: 詩詞:《除放自石湖歸苕溪》
朝代:宋代
作者:姜夔
沙尾風回一棹寒,
椒花今夕不登盤。
百年草草都寒夜,
自琢春詞剪燭看。
中文譯文:
沙尾的風回蕩著一葉孤舟,寒意襲來。
椒花今夜無法綻放于花籃之上。
百年來,草草度過的歲月都是寒冷的夜晚,
我獨自琢磨著春天的詞句,剪燭而坐。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姜夔的作品,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了對逝去歲月的感慨和對詩詞創作的思考。
第一句“沙尾風回一棹寒”,以沙尾的風回蕩一葉孤舟的形象,表達了孤寂和冷清的意境。暗示著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迷茫。
第二句“椒花今夕不登盤”,椒花本應該在夜晚綻放,但卻沒有出現在花籃上。這里借用椒花的缺席,映襯詩人自身的孤獨和失意。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對美好事物逐漸消逝、世事變幻的感慨。
第三句“百年草草都寒夜”,表達了詩人對光陰流逝的感嘆。百年來,歲月匆匆而過,草草度過的夜晚都是寒冷的,暗示了詩人對于時光流逝的憂思。
最后一句“自琢春詞剪燭看”,表達了詩人對于詩詞創作的思考和追求。面對寒冷的夜晚,詩人自己琢磨著春天的詞句,剪燭而坐。這里的“琢”和“剪燭”都是詩人創作的意象,意味著他默默地寫下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感悟,以期望能夠在黑暗中找到一絲溫暖和光明。
整首詩以孤寂、冷清的意象為主線,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情感的表達,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孤獨、思考和對逝去歲月的感慨。詩人通過自我琢磨春詞的方式,試圖在光陰的變幻中找到一絲希望和溫暖。這首詩情感豐富、意境深遠,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