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千巖雜謠 / 作者:姜夔 |
平生中散七不堪,鳳塵時時伴燕談。
道士有神傳火棗,故人無字入云藍。
雨涼竹葉宜三酌,日落荷花倚半酣。
極欲扁秀南蕩去,冷鷗輕燕略相諳。
|
|
次韻千巖雜謠解釋: 《次韻千巖雜謠》是宋代姜夔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七言絕句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平生的感慨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平生中散七不堪,
鳳塵時時伴燕談。
道士有神傳火棗,
故人無字入云藍。
雨涼竹葉宜三酌,
日落荷花倚半酣。
極欲扁秀南蕩去,
冷鷗輕燕略相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自身的經歷和感受為主題,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詩中的意象豐富多樣,通過這些意象的描繪,詩人傳達了他對于自然、人情和生命的思考。
詩的開頭兩句“平生中散七不堪,鳳塵時時伴燕談”表達了詩人平凡的生活和無法擺脫塵世俗務的困境。他的生活似乎被瑣事和煩惱所填滿,無法擺脫。
接下來的兩句“道士有神傳火棗,故人無字入云藍”描繪了詩人身邊的一些人物和景象。道士傳授火棗的神奇,可能是在暗示人們追求超脫之道的渴望,而“故人無字入云藍”則暗示了詩人對于友誼和交往的思考。這兩句詩既有現實的描寫,也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寓意。
下半部分的兩句“雨涼竹葉宜三酌,日落荷花倚半酣”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表達了詩人對于寧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雨后清涼的竹葉,落日時的荷花,都成為詩人心靈的寄托,給他帶來片刻的寧靜和滿足。
最后兩句“極欲扁秀南蕩去,冷鷗輕燕略相諳”則傳達了詩人對于追求自由和超脫的渴望。他渴望去扁舟游覽南蕩,與冷鷗、輕燕相伴,享受無拘無束的自由。這里的南蕩可能指的是南蕩子,是一個傳說中的仙山,象征著追求超凡脫俗的境地。
整首詩通過對于平凡生活和超脫追求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由、寧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這首詩具有了深遠的意義和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