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次荊溪館呈崔明府 / 作者:張祜 |
艤舟陽羨館,飛步繚疏楹。
山暝水云碧,月涼煙樹清。
長橋深漾影,遠櫓下搖聲。
況是無三害,弦歌初政成。
|
|
晚次荊溪館呈崔明府解釋: 《晚次荊溪館呈崔明府》是唐代張祜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艤舟陽羨館,
飛步繚疏楹。
山暝水云碧,
月涼煙樹清。
長橋深漾影,
遠櫓下搖聲。
況是無三害,
弦歌初政成。
中文譯文:
停船在陽羨館,
快步走過錯落的樓柱。
山巒暗了,水面和云彩都變得碧藍,
月色涼爽,煙霧中的樹清晰可見。
長橋在水中倒映出深深的影子,
遠處船槳攪動水中發出聲響。
此時何等美景,沒有任何煩惱,
弦樂聲響,預示著政治初步成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荊溪館夜晚的景色和心境。詩人停船在陽羨館,快步走過錯落有致的樓柱,展現出一種閑適自在的心境。山巒漸漸暗下來,水面和云彩變得碧藍,月色涼爽,煙霧中的樹木清晰可見,給人以寧靜和祥和的感覺。
詩中提及的長橋在水中倒映出深深的影子,遠處船槳攪動水中發出聲響,為詩中景色增添了動感和生氣。整體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夜景,給人以安詳和舒適的感受。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滿足。詩人稱這樣的景色沒有任何煩惱,沒有三害(指疾病、災害和戰亂等),意味著他身心舒暢,沒有外界的困擾。弦樂聲響預示著政治初步成功,可能暗示了詩人的政治抱負和期望。
整首詩以簡潔而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夜晚的景色和詩人的心境,傳遞出一種寧靜、歡愉和滿足。這首詩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抒發的情感而受到贊賞,展示了唐代詩人的審美追求和對自然景色的熱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