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昭君冢 / 作者:張祜 |
萬里關山冢,明妃舊死心。
恨為秋色晚,愁結暮云陰。
夜切胡風起,天高漢月臨。
已知無玉貌,何事送黃金。
|
|
賦昭君冢解釋: 《賦昭君冢》是唐代張祜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賦昭君冢
萬里關山冢,明妃舊死心。
恨為秋色晚,愁結暮云陰。
夜切胡風起,天高漢月臨。
已知無玉貌,何事送黃金。
譯文:
遙遠的關山之上有一座冢墓,明妃已逝的心仍在。
悔恨晚來到秋天,憂愁凝結成夜晚的烏云。
夜晚切切胡風吹起,天空高懸漢朝的明月。
已經(jīng)知道她沒有玉質的美貌,為何還要送去黃金。
詩意:
此詩表達了對昭君的思念和悔恨之情。昭君是一個美麗而悲慘的女子,她被迫嫁給匈奴,最終在異國他鄉(xiāng)去世。詩人遠在萬里之外的關山之上,憑吊明妃的冢墓,感嘆她的美貌和命運的不公。詩人對于昭君的愛戀之情,以及對逝去時光的懊悔之情,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色和夜晚的氛圍來表達。
賞析:
這首詩詞運用了唐代詩歌的技巧和意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萬里關山冢和明妃舊死心的描繪,展現(xiàn)了昭君的悲劇遭遇和詩人對她的思念之情。秋天的晚色、暮云陰和胡風的切切,營造出一種憂愁的氛圍,與詩人內(nèi)心的感受相呼應。詩中的“天高漢月臨”形容了夜晚的壯麗景象,與昭君的高貴身份相映成趣。最后兩句“已知無玉貌,何事送黃金”表達了詩人對昭君的深情,他明白昭君已逝去,再多的黃金也無法挽回。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流露出對昭君的深情懷念和對逝去時光的懊悔之情。通過景物的描繪和情感的表達,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對昭君的無盡思念和對命運的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