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普賢寺 / 作者:張祜 |
何人知寺路,松竹暗春山。
潭黑龍應在,巢空鶴未還。
經年來客倦,半日與僧閑。
更共嘗新茗,聞鐘笑語間。
|
|
題普賢寺解釋: 《題普賢寺》是唐代詩人張祜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何人知寺路,松竹暗春山。
潭黑龍應在,巢空鶴未還。
經年來客倦,半日與僧閑。
更共嘗新茗,聞鐘笑語間。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普賢寺的景色和其中的一些寺院生活場景。詩人表達了對于普賢寺的獨特感悟和情感體驗。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普賢寺的美景和寺院生活的寧靜。詩的開頭,詩人提問:有誰知曉通往寺廟的小路?在松竹掩映下,春山的美景隱約可見。接著,詩人描述了一個黑潭,預示著潛藏其中的巨龍,而鶴卻還未回來巢穴。這里的黑潭和龍、鶴的描繪,增加了神秘感和寺廟的寧靜氛圍。
接下來,詩人寫道,來訪者們因為久倦而到達這里,與僧侶們度過了半日的悠閑時光。這里的客人可能是信徒、游客或者是其他尋求心靈安寧的人們。他們在寺院里與僧侶共度時光,享受寧靜與宜人的環境。
最后兩句描寫了詩人與僧侶一起品茶和聽鐘聲的情景。大家一起品嘗著新鮮的茶,聆聽著悠揚的鐘聲,并且在歡笑和交談中度過了美好的時光。這里表達了一種寧靜與快樂的氛圍,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整首詩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普賢寺的自然景色和僧侶生活的寧靜,同時傳達了詩人對于這種寧靜與美好時光的贊美和向往。這首詩具有清新、寧靜、恬淡的意境,展現了唐代文人對于寺廟生活和自然景色的喜愛與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