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鸚鵡 / 作者:張祜 |
棲棲南越鳥,色麗思沈淫。
暮隔碧云海,春依紅樹林。
雕籠悲斂翅,畫閣豈關心。
無事能言語,人聞怨恨深。
|
|
鸚鵡解釋: 《鸚鵡》是唐代張祜的一首詩,詩意表達了鸚鵡這種多彩的鳥類在困囿籠中的苦悶和對自由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人世間黑暗和不公的怨恨。
詩中描繪了一只棲息在南越地區的鸚鵡,它的羽毛色彩絢麗,但卻陷入了思念和沉溺的境地。傍晚時分,它被蔚藍的云海隔離開,春天來臨時,依偎在紅樹林中。詩中的鸚鵡被限制在雕琢的鳥籠中,它的翅膀被捆綁在一起,無法展翅飛翔。然而,這美麗的畫閣之中的主人卻對它無所關心。盡管鸚鵡雖然無法與人言語,但是它對人們的怨恨卻深深地被人感知到。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生活中束縛與無奈的感慨。鸚鵡被象征性地描繪成一個無辜受困的生物,詩人通過鸚鵡的形象來抒發自己對世道的不滿和苦悶。詩中的畫閣主人袖手旁觀,對鸚鵡的境遇毫不關心,這也暗示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苦難的漠視和無動于衷。最后的兩句中,“無事能言語”,強調了鸚鵡無法表達自己的怨恨,而“人聞怨恨深”則表達了詩人對人類對待弱者的不公和冷漠的怨憤。
這首詩通過細膩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對自由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自私和冷漠的批評。它反映出了唐代社會中一些弱勢群體的處境,同時也讓人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和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