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下 / 作者:張祜 |
萬里配長征,連年慣野營。
入群來揀馬,拋伴去擒生。
箭插雕翎闊,弓盤鵲角輕。
閑看行近遠,西去受降城。
|
|
塞下解釋: 《塞下》是唐代詩人張祜的作品,表達了對戰爭和軍旅生活的描寫和思考。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萬里長征配,連年習慣野營。
加入部隊挑選馬匹,離別伙伴捕獲敵人。
箭矢插在寬闊的羽毛上,弓弦盤繞如鵲鳥的角輕巧。
閑暇之余觀察行軍的近與遠,向西去接受敵方城池的投降。
詩意和賞析:
《塞下》是一首以戰爭和軍旅生活為題材的詩詞。詩人張祜通過描繪戰場上的景象和軍人的心情,傳達了對戰爭的思考和對軍旅生活的理解。
首句“萬里長征配,連年習慣野營”,表達了軍隊長時間在戰場上行軍的辛苦和艱苦環境的磨礪。長征是軍隊在邊塞地區進行的長途行軍,這里用來象征漫長的戰爭歲月。習慣野營則表明軍人們對于在野外生活和作戰已經習以為常。
下文描述了軍隊中的一些情景。“加入部隊挑選馬匹,離別伙伴捕獲敵人”,展現了戰爭中軍人的決策和行動。軍隊中需要挑選適合作戰的馬匹,而離別伙伴和捕獲敵人則顯示了軍人們在戰爭中的分離和斗爭。
“箭矢插在寬闊的羽毛上,弓弦盤繞如鵲鳥的角輕巧”,通過形象的描寫展示了軍隊中弓箭手的技藝和精準度。箭矢插在羽毛上,表示箭矢的命中率高,而弓弦盤繞如鵲鳥的角輕巧,則突顯了弓弦的柔韌性和射箭的技巧。
最后兩句“閑暇之余觀察行軍的近與遠,向西去接受敵方城池的投降”,表明詩人在行軍間隙時,觀察著行軍路程的近與遠。而“向西去接受敵方城池的投降”則暗示戰爭的勝利和敵方投降的情景。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戰爭的場景和軍人的心境,展示了軍旅生活的艱辛和英勇,表達了對戰爭的思考和對勝利的渴望。同時,詩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使讀者能夠深入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軍人的豪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