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蘇州靈巖寺 / 作者:張祜 |
碧海西陵岸,吳王此盛時。
山行今佛寺,水見舊宮池。
亡國人遺恨,空門事少悲。
聊當(dāng)值僧語,盡日把松枝。
|
|
題蘇州靈巖寺解釋: 詩詞名《題蘇州靈巖寺》,流傳于唐代,作者是張祜。這首詩描述了蘇州靈巖寺的景物,表達了詩人對于亡國的遺憾和對佛門的敬仰。
中文譯文:
碧藍的海水依然拍打著西陵岸,此時正是吳國盛世。
今天我來到這座佛寺,在水中還可以看到古時宮廷的宮殿。
亡國的人們留下了遺憾,而這里修行的僧人卻少有悲傷。
我聆聽著他們的佛教經(jīng)文,整日撫摩著松樹的枝條。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州靈巖寺的景物,通過對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亡國的遺憾和對佛門的敬仰。
詩人通過描繪碧海、西陵岸以及水中的古宮池,再現(xiàn)了昔日吳國的盛世景象。然而,如今吳國已經(jīng)亡國,留下了遺憾。與此同時,詩人來到佛寺,觀察僧人們修行虔誠的場景,領(lǐng)悟到了佛門對于修行者而言的意義。佛寺中的空門在這首詩中與亡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傳遞出了作者對于亡國的遺憾和對佛門的敬仰之情。
最后兩句表明了詩人在佛寺中靜默聆聽僧人的佛教經(jīng)文,整日撫摩著松樹的枝條。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將自己置身于佛門之中,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和寄托。整首詩既揭示了亡國的遺憾,又展現(xiàn)了詩人對佛門的崇敬和對修行的向往。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蘇州靈巖寺為背景,通過對景物描繪和思考,抒發(fā)了詩人對于亡國的遺憾以及對佛門的敬仰之情。同時,表達了詩人在經(jīng)歷亡國之后,對個人心靈的尋求和追求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