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遁跡 / 作者:羅隱 |
遁跡知安住,沾襟欲奈何。
朝廷猶禮樂,郡邑忍干戈。
華馬憑誰問,胡塵自此多。
因思漢明帝,中夜憶廉頗。
|
|
遁跡解釋: 遁跡知安住,沾襟欲奈何。
朝廷猶禮樂,郡邑忍干戈。
華馬憑誰問,胡塵自此多。
因思漢明帝,中夜憶廉頗。
中文譯文:
遠離塵囂而隱居山野,我知道這是一種安逸的生活,但卻又不甘心。朝廷還在舉行盛大的禮樂儀式,各地卻忍受戰爭之苦。華麗的馬車是誰來乘坐,而胡人的飛塵卻越來越多。因為想起漢武帝和廉頗,所以在午夜時分仍然無法入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它描繪了一個隱士遠離世俗的生活,并思念過去的盛世與英雄人物的情景。詩人首先表達了自己遠離塵囂而隱居山野的愿望,但又無法擺脫世俗的牽絆,對這種安逸的生活充滿了矛盾和無奈之情。
接著,詩人將目光投向了朝廷與鄉間的對比。朝廷還在舉行著華麗的禮樂儀式,顯示著國家的繁榮和富強;而各地卻不得不忍受戰爭帶來的苦難。這種對比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公平和不平衡。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借華馬與胡塵的對立形象,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華馬象征著昔日的豪華和權勢,而胡塵則代表著戰亂和災難。詩人對于胡塵越來越多的描述,暗示著國家安全和穩定面臨的威脅與危險。
最后,詩人將思維轉向了過去的盛世和英雄人物。他想起了漢武帝和廉頗,這兩位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它們象征著雄才偉略和戰功赫赫。詩人在午夜時分思考著這些歷史人物,展示了他對于國家命運的思考和追尋。
整首詩通過對隱居生活、社會對比、國家命運以及歷史人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世道的憂慮和對過去的向往。詩人對于社會現狀的無力感和渴望改變的心情,在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這首詩深刻地展示了唐代社會的動蕩和詩人對于社會與人生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