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山寺 / 作者:羅隱 |
晚景聊攄抱,憑欄幾蕩魂。
檻虛從四面,江闊奈孤根。
幽徑薜蘿色,小山苔蘚痕。
欲依師問道,何處系心猿。
|
|
靈山寺解釋: 《靈山寺》
晚景聊攄抱,
憑欄幾蕩魂。
檻虛從四面,
江闊奈孤根。
幽徑薜蘿色,
小山苔蘚痕。
欲依師問道,
何處系心猿。
中文譯文:
在靈山寺晚景下,
我倚著欄桿默默思考。
欄桿在四面空曠虛無中,
寬廣的江水究竟如何固守孤島?
幽靜小徑上,蔓繞的薜蘿呈現(xiàn)出深綠色,
小山上的苔蘚留下歲月的痕跡。
我想跟師父請教修行之道,
可是我的心終究是留在何處呢?
詩意和賞析:
《靈山寺》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一首山水詩。詩中,他描繪了靈山寺的晚景:四面空曠的欄桿下,他憑欄而立,默默地思考。
詩人從江岸邊憑欄而望,凝望著深遠、遼闊的江水。他思考著寬廣的江水與孤獨的山島之間的對比:江水寬廣而奔騰,而孤獨的山島則矗立在江中,和周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象征著人類生活中的孤獨與無奈,以及對寬廣世界的思考。
接著,詩人將目光投向靈山寺內(nèi)。他看到了幽靜小徑上蔓繞的薜蘿和小山上的苔蘚。薜蘿以深綠色映襯出寺內(nèi)的寧靜,而苔蘚則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更加凸顯出靈山寺的歷史與靜謐。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對修行之道的疑惑。他渴望向師父學習,尋求真理與解答,但是他意識到自己的心還停留在塵世之中。他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將心靜下來,修行卻不得其門而入。
整首詩以深邃靜謐的意境展現(xiàn)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思索和對人生的反思。通過景物的描寫和心境的轉(zhuǎn)換,詩人傳達了人們在追尋內(nèi)心寧靜與真理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以及對無奈和困惑的抱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