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詠菊盡(一作李山甫詩) / 作者:羅隱 |
籬畔霜前偶得存,苦教遲晚避蘭蓀。
能銷造化幾多力,不受陽和一點(diǎn)恩。
生處豈容依玉砌,要時還許上金樽。
陶公沒后無知己,露滴幽叢見淚痕。
|
|
登高詠菊盡(一作李山甫詩)解釋: 登高詠菊盡(一作李山甫詩)
籬畔霜前偶得存,
苦教遲晚避蘭蓀。
能銷造化幾多力,
不受陽和一點(diǎn)恩。
生處豈容依玉砌,
要時還許上金樽。
陶公沒后無知己,
露滴幽叢見淚痕。
中文譯文:
在籬笆旁霜前偶得留存,
受盡苦難才得晚晴避過蘭花的魅力。
盡管能消磨生命的無數(shù)力量,
卻仍未受到秋陽的一點(diǎn)恩寵。
菊花開放的地方,怎能依靠蒼白的琉璃砌,
只有在菊花開放之時才不辭上金樽。
陶淵明去世之后,無人知曉,
淚水痕跡成為濕潤幽密菊叢的見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詠菊的形式,抒發(fā)了詩人對菊花的贊美和自己在社會中的無奈之情。
詩中通過描寫菊花的生命力和堅韌性,暗喻了詩人自己頑強(qiáng)的生命力和抗?fàn)幍淖藨B(tài)。詩人說菊花在秋天的霜前依然存留,而不被蘭花的蔭遮蔽。這里的菊花被賦予了強(qiáng)烈的生命力和堅忍的品質(zhì),象征著作者自己。
詩人用“能銷造化幾多力”來形容菊花,表達(dá)了菊花不畏嚴(yán)寒、能夠抵御外界的磨難,這也是詩人自己在社會中所面臨的困境。詩人在社會中受盡苦難,卻無法得到他人的認(rèn)同和關(guān)懷,就如同菊花不受到陽光的恩寵。這里菊花的悲涼形象也代表了詩人的感受和遭遇。
詩的最后,詩人以“陶公沒后無知己,露滴幽叢見淚痕”來表達(dá)自己的孤獨(dú)和無奈。陶淵明去世后,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才華和心境,只有菊花上的露珠見證了他內(nèi)心的淚水和痛苦。
整首詩以詠物的形式,表達(dá)了詩人對菊花的贊美和自我思考,揭示了詩人在社會中的痛苦和孤獨(dú)。通過菊花的形象,詩人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感和體驗,使得這首詩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內(nèi)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