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邙山 / 作者:羅隱 |
一種山前路入秦,嵩山堪愛此傷神。
魏明未死虛留意,莊叟雖生酌滿巾。
何必更尋無主骨,也知曾有弄權人。
羨他緱嶺吹簫客,閑訪云頭看俗塵。
|
|
北邙山解釋: 《北邙山》羅隱
北邙山,秦中路。
嵩山堪愛此傷神。
魏明未死虛留意,
莊叟雖生酌滿巾。
何必更尋無主骨,
也知曾有弄權人。
羨他緱嶺吹簫客,
閑訪云頭看俗塵。
中文譯文:
北邙山,秦中之路。
嵩山值得喜愛,但也令人傷神。
魏明還未去世,留下來的只有空虛之感,
莊叟雖然依然健在,但已滿面憂愁。
何必再去尋找失散的骨骸,
我們知曉曾經有過掌權的人。
羨慕那在緱嶺吹簫的隱士,
我愿意閑逛在云端,遠離塵世的紛擾。
詩意和賞析:
《北邙山》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這首詩寫道了北邙山和嵩山的景色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北邙山位于秦中,是通往嵩山的路程,嵩山雖然美麗,但也讓人感到傷感。詩中提到魏明,暗指當時的政治亂局,政權更替帶來的空虛感。莊叟表示雖然他依然健在,但卻面臨著種種憂愁之事。接著,詩人引發了對失散的骨骸的思考,而后又提到了曾經掌權的人。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隱士生活的羨慕,希望能夠遠離塵世的紛擾,靜心追尋真諦。
這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山川之美,展示了詩人對于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追問。嵩山作為中國的道教名山,象征著高山的峻拔和山川的壯美。在這嵩山之前,山中的路途并不輕松,而望著山腳下的秦中路,詩人不禁感嘆嵩山的壯麗之處,卻也隱隱憂心忡忡。魏明和莊叟則成為了對比的形象,一個是失去權位的前朝皇帝,一個是雖然活著但面臨著各種困境的普通老人,兩者都折射出了現實社會的種種困境和不安。而對于緱嶺吹簫的客人,他們過著隱居的生活,追求藝術和自由,他們的生活遠離俗世紛囂,與塵世隔絕,也使詩人產生了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和羨慕。
通過對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繪,詩人展示了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與追問,同時也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這首詩意境幽遠,意境深遠,給人以思考與啟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