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僧歸南康 / 作者:貫休 |
殼殼學得律,還鄉見苦情。
遠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
帆入汀煙健,經吟戍月清。
到鄉同學輩,應到贛江迎。
|
|
送僧歸南康解釋: 詩詞:《送僧歸南康》
殼殼學得律,還鄉見苦情。
遠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
帆入汀煙健,經吟戍月清。
到鄉同學輩,應到贛江迎。
譯文:
殼殼學會了詩詞的格律,回到家鄉看到了艱辛的情況。
遠遠地思念著家鄉的芳草蔥蘢,但卻不能踏上歸鄉的旅途。
揚帆駛入汀煙之中,經歷戍月的清寂。
到達家鄉,和同學們一起歡迎,應該是在贛江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送僧歸南康為主題,但實際上反映了詩人貫休內心的情感和對家鄉的思念。詩人用簡潔的語言,通過對遠離家鄉的僧人的送別,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詩的第一句“殼殼學得律,還鄉見苦情”,表明了詩人學識淵博,懂得詩詞的規律,但回到家鄉時卻感受到了一種苦澀的情緒。這句中的“殼殼”二字用來形容僧人的名字,也可以理解為僧人內心的苦澀。
接著,詩人用“遠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的形象描述了他對家鄉美好景色的思念之情。家鄉的芳草盛開,形成了美麗的景色,但是詩人卻不能親自走進楚山,也就是不能回到家鄉。
“帆入汀煙健,經吟戍月清”,寫詩人乘船回鄉的情景,其中的“戍月”形容了夜晚的清冷。這句也有一種頗為孤寂的感覺,暗示了詩人心中的寂寞和無奈。
最后兩句“到鄉同學輩,應到贛江迎”,表達了詩人與家鄉同學的團聚之情,以及贛江作為家鄉的特征之一。整首詩寄托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渴望回歸的心情,表達了作者身處異鄉的孤寂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