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四明閭丘道士二首 / 作者:貫休 |
淮海兵荒日,分飛直至今。
知擔諸子出,卻入四明深。
衣必編仙草,僧應共栗林。
秋風溪上路,應得一相尋。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無程。
好共禪師好,常將藥犬行。
石門紅蘚剝,柘塢白云生。
莫認無名是,無名已是名。
|
|
寄四明閭丘道士二首解釋: 《寄四明閭丘道士二首》是唐代貫休所作的兩首詩。下面是對這兩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一:
淮海兵荒日,分飛直至今。
知擔諸子出,卻入四明深。
衣必編仙草,僧應共栗林。
秋風溪上路,應得一相尋。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無程。
好共禪師好,常將藥犬行。
石門紅蘚剝,柘塢白云生。
莫認無名是,無名已是名。
詩意:
詩的前四句描繪了唐朝時期戰亂頻繁,人們四處逃散的場景,表達了人們對于和平安定的向往。接下來,詩人寫到自己離開子孫后代,來到隱居的四明山,投入到修道之中。他穿著必須用神奇的仙草編織的衣服,與僧侶一起住在林中靜修。秋風吹過山溪,他希望能與一位道友相會。之后,詩人描述了自己修煉道法的時光,雖然功德未完,但卻認識到大道無法無界限,修煉是個無止境的過程。他與禪師相交甚好,常與藥犬一起行走。石門上的紅蘚已經剝落,柘塢上的云中卻生發出白白的云霧。詩人最后一句表達了無名即為名的思想,認識到物質名利并不是重要的,個人修行追求內心的修煉才是真正的追求。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結合自我心境的方式,展現了作者對于和平寧靜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于個人修行和追求內心塑造的重視。詩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自然景物的描繪,生動地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詩中較多使用了具象化的手法,使得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感受和心境,感受到他的憂思和修行的決心。詩的結尾表達了一種超越名利的思考,提醒人們在世間追求背后的真正意義。整體而言,這首詩充滿了禪意,深邃而又富有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