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情偈 / 作者:貫休 |
草木亦有性,與我將不別。
我若似草木,成道無時節(jié)。
世人不會道,向道卻嗔道。
傷嗟此輩人,寶山不得寶。
|
|
道情偈解釋: 《道情偈》是唐代詩人貫休的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草木也有自己的本性,與我將永遠不分離。
如果我能像草木一樣,修道就沒有什么時候和季節(jié)的限制。
世人不明白修道之道,卻對修道者感到憤怒。
悲嘆這些人,他們不能珍惜寶山的寶藏。
詩意:
詩人在這首詩中探討了修道的本質(zhì)和世人對修道者的誤解。他通過比喻草木的本性來表達修道者和自然之間的親近關(guān)系。草木有自己的生長周期和特性,但它們不會離開自然的本源。詩人希望自己能夠像草木一樣,隨時隨地修道,不受世俗的限制和束縛。然而,他覺得世人不了解修道的真諦,對修道者持有嫉妒和反感的態(tài)度。詩人以此來悲嘆那些不能理解并珍惜修道之道的人們。
賞析:
《道情偈》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修道的向往和對世人的無奈。通過草木的比喻,詩人揭示出修道者與自然的親密聯(lián)系,強調(diào)修道不應(yīng)受到時間和環(huán)境的限制。詩人借此批評世人對修道者的不理解和反感,以及他們對寶山寶藏的無視。整首詩情感真摯,富有哲思,追求自然與修道的和諧與均衡。通過對道情的表達,詩人表達了對修道的追求和對世人的關(guān)懷,使讀者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并反思現(xiàn)實中普遍存在的追逐功名利祿的價值觀。這首詩盡管短小簡練,但卻能引發(fā)讀者觸動,讓讀者體會到修道之道的價值和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