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嚴大夫之桂州 / 作者:張籍 |
旌旆過湘潭,幽奇得遍探。
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
有地多生桂,無時不養蠶。
聽歌疑似曲,風俗自相諳。
|
|
送嚴大夫之桂州解釋: 《送嚴大夫之桂州》是唐代張籍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旌旆過湘潭,幽奇得遍探。
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
有地多生桂,無時不養蠶。
聽歌疑似曲,風俗自相諳。
詩意:
這首詩詞是張籍送別嚴大夫前往桂州的作品。詩中描繪了嚴大夫的旅途,表達了對他的祝福和思念之情。通過描繪旅途中的自然景觀和地方特色,表達了桂州的美麗和獨特之處,并展示了當地人民對桂州的熱愛和生活習俗。
賞析:
這首詩詞以唐代的辭章風格表達了作者對嚴大夫的送別之情。首句"旌旆過湘潭,幽奇得遍探"描寫了嚴大夫所經過的湘潭地區景色幽美而奇異,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則描繪了行程中經過的地方,莎城是指桂州的別稱,百越是指桂州地區的民族,九疑則指桂州境內的九座山峰,通過這兩句表達了嚴大夫行程的長途和多樣性。
接下來的兩句"有地多生桂,無時不養蠶"重點描繪了桂州的特色,桂州以豐富的桂花資源而聞名,也是養蠶產絲的重要地區。這里通過桂花和蠶絲的象征,表達了桂州富饒的土地和勤勞的人民。
最后兩句"聽歌疑似曲,風俗自相諳"則強調了桂州的風俗和文化。桂州的歌曲風格獨特,聽起來似曲非曲,表達了桂州人民獨特的藝術才華和音樂文化。"風俗自相諳"則表達了桂州人民對自己風俗習慣的熟悉和傳承。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旅途和地方特色,表達了對嚴大夫的送別之情,同時展示了桂州的美麗景色、豐饒土地和獨特的風俗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