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逃行 / 作者:張籍 |
洛陽城頭火曈曈,亂兵燒我天子宮。
宮城南面有深山,盡將老幼藏其間。
重巖為屋橡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聞道官軍猶掠人,舊里如今歸未得。
董逃行,漢家幾時重太平。
|
|
董逃行解釋: 《董逃行》是唐代詩人張籍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洛陽城頭火曈曈,
亂兵燒我天子宮。
宮城南面有深山,
盡將老幼藏其間。
重巖為屋橡為食,
丁男夜行候消息。
聞道官軍猶掠人,
舊里如今歸未得。
董逃行,漢家幾時重太平。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時期洛陽城的一幕,城頭火光沖天,亂兵焚燒著皇宮。皇宮南面有一片深山,人們將老弱婦孺藏匿其中。他們以巖石為屋,以橡樹果實為食,百姓夜間行動,等待消息的傳來。他們聽說官軍仍然在掠奪百姓,曾經熟悉的家園如今仍未能回歸。詩的最后一句是詩人的憂慮之情,他問道:董(姓)逃亡何時才能重現太平盛世?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時期洛陽城的動蕩和人民的苦難。洛陽城頭的火光和亂兵的破壞象征著戰亂和社會動蕩。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只能把老弱婦孺藏匿于深山之中,用簡陋的巖石作為居所,依賴橡樹果實維持生活。詩中的丁男代表了普通百姓,他們在黑夜中行動,等待著消息的傳來,希望得知官軍的行動,以及自己能否回到曾經的家園。
整首詩以洛陽城的動蕩為背景,通過描寫人民的遭遇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擔憂和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董逃行是詩人的虛構人物,他代表了被戰亂逼迫的百姓,他的逃亡象征著人們對和平和穩定的渴望。詩人通過這個形象提出了一個問題:漢家(指中華民族)何時才能再次迎來太平盛世?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戰亂中人民的艱難處境,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和對社會動蕩的憂慮。它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展現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同時又傳達了詩人對人民命運的關切和對社會穩定的渴望,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和社會批判意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