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揚州胡倅赴堂召 / 作者:李曾伯 |
擊楫同呼渡,勤公佐此州。
邊防新績用,湖學舊源流。
未了平若檄,還催向闕舟。
君王方仄席,檣燕勿遲留。
|
|
送揚州胡倅赴堂召解釋: 《送揚州胡倅赴堂召》是李曾伯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擊楫同呼渡,勤公佐此州。
邊防新績用,湖學舊源流。
未了平若檄,還催向闕舟。
君王方仄席,檣燕勿遲留。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送別揚州胡倅赴堂召的情景。詩人表達了對胡倅的祝福,同時也表達了對他在揚州的工作表現的贊賞。詩人提到了邊防的新成績以及湖學的傳統,暗示胡倅在這些方面做出了貢獻。詩人還表達了對胡倅將要前往朝廷的期望,希望他能夠早日回來,不要耽誤在朝廷的職責。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君王的關切,希望君王能夠盡快平息事務,不要耽誤胡倅的歸程。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胡倅離別的情景,并融入了對他的贊美和期望。詩中運用了一些意象和修辭手法,使得詩意更為豐富。
首句“擊楫同呼渡,勤公佐此州。”通過“擊楫同呼渡”一句,表達了胡倅離開揚州的決心和詩人與他的共同之處。接著,詩人稱贊胡倅在揚州工作時的勤奮和辛勤,將他與“勤公”聯系在一起,彰顯了胡倅的忠誠和貢獻。
詩中提及了“邊防新績用,湖學舊源流”,以反襯的方式突出胡倅在邊防和教育方面的成就。邊防新績表示他在維護邊疆安全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湖學舊源流暗示他在教育方面延續了傳統,對于培養學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接下來的兩句“未了平若檄,還催向闕舟。”表達了詩人對胡倅在朝廷中有更大作為的期望,希望他能盡快回到朝廷履行職責。這些句子運用了檄文的意象,突出了詩人對胡倅前程的殷切期望。
最后兩句“君王方仄席,檣燕勿遲留。”以寓言方式表達了詩人對君王的關切。詩人希望君王能盡快解決朝廷事務,不要耽誤胡倅的歸程,以示對胡倅的重視和期望。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送別和期望的情感,同時展現了胡倅在揚州的工作和在朝廷的前途,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情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