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胡季轍制參赴堂召 / 作者:李曾伯 |
怪得檐頭鵲語頻,好音催召幕中賓。
喚回難塞三更夢,趁取鶯花二月春。
車法陣圖留后效,囊封諫草看前陳。
退朝若訪孤山去,尚有疏梅可寄人。
|
|
送胡季轍制參赴堂召解釋: 《送胡季轍制參赴堂召》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怪得檐頭鵲語頻,
好音催召幕中賓。
喚回難塞三更夢,
趁取鶯花二月春。
車法陣圖留后效,
囊封諫草看前陳。
退朝若訪孤山去,
尚有疏梅可寄人。
詩意:
這首詩詞是李曾伯送別胡季轍去參加堂召的作品。詩中描繪了一幅動人的畫面,檐頭的鵲鳥頻繁地鳴叫,宛如在為胡季轍奏好音樂,催促他前往宮中的賓客。詩人感慨喚回胡季轍是多么困難,即便是在深夜的夢中,也難以阻擋他前去宮廷的決心,正好趁著二月鶯花盛開的春天。同時,詩人也意味深長地提到了車法陣圖,暗示著胡季轍在政務上的才能,他的努力將會留下后代繼續發揚。詩末,李曾伯寄語胡季轍,退朝時可以去訪問孤山,那里仍有疏落的梅花,可以寄托情思之人。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晦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胡季轍的思念和祝福。詩中的鵲鳥鳴叫、鶯花盛開等自然景物,與胡季轍參加堂召的場景相結合,展現了溫馨而莊重的離別氛圍。詩人運用了對比手法,將胡季轍的辭職與自然景物相聯系,凸顯出胡季轍的才能和決心,以及詩人對其的贊賞和期待。此外,詩人通過提到車法陣圖,進一步突出了胡季轍的政治才干和影響力,表達了對他未來事業的祝福。最后一句寄語則展示了詩人的親切情感和對胡季轍的關心。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既展示了宋代社會中官員之間的相互關系,又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隱喻,表達了詩人對胡季轍的深情厚意。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充滿情感的語言,詩人成功地將離別之情和對胡季轍前程的期待融合在一起,使整首詩詞具有了深遠的內涵和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