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壽沙和抑齋韻 / 作者:李曾伯 |
境占祝融勝,鎮從盤古為。
車航一都會,鼎鼐幾樓臺。
遠水便鷗狎,前峰約雁回。
當思牧民意,保養甚於胎。
|
|
登壽沙和抑齋韻解釋: 《登壽沙和抑齋韻》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登上壽沙的山峰,抑制內心的煩憂。
這里的景色勝過了祝融山,它的氣勢自古以來就如盤古的力量般鎮定。
在這里,車船在一座繁華的都市中穿行,高樓大廈宛如鼎鼐般聳立。
遙遠的水面上,白鷗輕盈地飛舞,前方的山峰時常有雁群回歸。
在這里,我們應當深思牧民們的心愿,保護和培育他們勝過保護胎兒般的珍貴。
詩意和賞析:
《登壽沙和抑齋韻》以山水景色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對牧民生活的思考。詩中通過對比祝融山和壽沙山的景色,強調了壽沙山的壯麗和神圣,將其與盤古開天辟地的力量相提并論,展現了山勢的雄偉和威嚴。
詩詞描繪了一幅繁華的景象,車船穿行于都市之中,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給人以繁榮繁華的感覺。同時,遠處的水面上鷗鳥翱翔,山峰間雁群頻繁往返,揭示了自然界的生機勃勃和循環不息。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牧民的思念和關懷,呼吁保護和培養他們,將他們的生活和未來視為至關重要的事情。這種關懷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的關注,傳達出一種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整首詩以壯麗的山水景觀為背景,通過對景色的描繪和對牧民生活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對自然和人民的關懷之情。它既有山水詩的奇峰異水之美,又融入了對社會現實的思考,體現了作者深情厚意的創作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