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興安塔寺僧以先世詩來偶賦 / 作者:李曾伯 |
嶺石水分脊,湖南山盡頭。
廛聲通海遠,塔影插天浮。
香接寶坊界,星聯銅柱州。
祖孫凡幾到,亦是宿緣不。
|
|
過興安塔寺僧以先世詩來偶賦解釋: 這是李曾伯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過興安塔寺僧以先世詩來偶賦》。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嶺石水分脊,湖南山盡頭。
廛聲通海遠,塔影插天浮。
香接寶坊界,星聯銅柱州。
祖孫凡幾到,亦是宿緣不。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經過興安塔寺時的景象,以及他與這個地方的歷史和傳承之間的聯系。詩中的景物包括山嶺、溪流、湖泊等,形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畫的景致。塔影高聳入云,似乎要插入天空,給人一種壯麗的感覺。廛聲遠傳,仿佛通達遠方的海洋。詩中還提到了香火綿綿的寶坊和星羅棋布的銅柱州,顯示了這個地方的繁榮和莊嚴。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寫景的手法,通過描繪山水和建筑物的壯麗景色,展現了興安塔寺的莊嚴和宏偉。作者通過運用形象的描寫手法,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地方的美麗和壯觀。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將塔寺與自然融為一體,以表達作者與這個地方的情感聯系。詩中提到的廛聲和香火,以及星羅棋布的銅柱州,都展示了這個地方的繁榮和歷史。
此外,詩中的最后兩句“祖孫凡幾到,亦是宿緣不。”表達了作者與這個地方的歷史淵源和情感紐帶。祖孫代代相傳,都來到這里,顯示了作者對祖先的敬仰和傳統的重視。同時,這也傳達出一種宿命感,認為這種聯系是注定的,不可改變的。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精細的描寫和抒發情感,展示了興安塔寺的壯麗景觀以及作者與這個地方的情感紐帶,既有寫意的意境,又有傳達作者情感的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