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羅季能章成父張子直登樊城制勝樓 / 作者:李曾伯 |
避愁聊復上層樓,上到層樓轉更愁。
杳杳青煙榆夾塞,鱗鱗翠浪麥平疇。
山連楚甸三千里,地隔中原四百州。
立盡欄干夜領會,滄波渺處起沙鷗。
|
|
同羅季能章成父張子直登樊城制勝樓解釋: 詩詞:《同羅季能章成父張子直登樊城制勝樓》
中文譯文:
避開愁苦,我又上了層樓,
登上樓層,愁緒更加纏綿。
遙望著遠處的青煙,榆樹夾道而生,
看到一片片翠綠的浪花在麥田平原上涌動。
山脈連綿,延伸至楚國的邊境,長達三千里,
而地勢隔斷了中原四百個州。
站在欄桿上,夜晚領悟了人生的意味,
蒼茫的波濤在遠方涌動,喚起了沙鷗的飛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李曾伯創作的一首詩詞,通過描繪登上樊城制勝樓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愁思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的開頭表達了詩人逃避憂愁的心情,他選擇上樓,希望通過改變視角來緩解內心的困擾。然而,當他登上樓層后,愁緒卻更加加深,這種轉變意味著現實并非如他所愿,內心的困擾并沒有得到解決。
詩人運用景物描寫,通過描繪遠處的青煙和榆樹夾道的景象,展示了一種遙遠而模糊的感覺。青煙和榆樹的存在使得整個場景顯得朦朧而遙遠,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內心的迷茫和困惑。
接著,詩人描述了麥田平原上翠綠的浪花,這里可以理解為對生命的喻示。正如麥浪在平原上起伏不定,人生也是充滿波折和起伏的。這種對生命的描繪,與詩人內心的疑問和困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述了山脈延伸至楚國邊境,以及中原四百個州的地勢隔斷。這里山與地的隔斷象征著現實與理想、內心與外界的分離。詩人感嘆現實的局限,對于自身的處境感到無奈。
最后兩句描述了詩人站在欄桿上,夜晚領悟生命的意義。滄波渺處起沙鷗,表達了詩人在遠方看到波濤起伏的景象,而沙鷗的飛翔則象征著追求自由和超越困境的渴望。
整首詩詞通過景物描寫和情感抒發,表達了詩人對現實困境的思考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通過描繪遙遠而模糊的景象,以及內心的困惑和迷茫,詩人表達了對現實的無奈和對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傳達了人生中矛盾和困擾的情感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