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賦風箏與黃郎偶 / 作者:李曾伯 |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
出手能施千丈縷,舉頭可問九霄程。
高窮寥曠寧無力,少假扶搖即有聲。
所惜崢嶸能幾日,兒曹僂指已清明。
|
|
因賦風箏與黃郎偶解釋: 《因賦風箏與黃郎偶》是宋代李曾伯所作,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竹君為骨楮君身,
學得飛鳶羽樣輕。
出手能施千丈縷,
舉頭可問九霄程。
高窮寥曠寧無力,
少假扶搖即有聲。
所惜崢嶸能幾日,
兒曹僂指已清明。
詩意:
這首詩以風箏為主題,描繪了風箏的輕盈飛舞和高遠的氣勢。詩人通過對風箏的描述,表達了對高遠、自由和無拘束的向往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風箏為比喻,將竹子比作風箏的骨架,將楮紙比作風箏的身體,展現了風箏的輕盈之態。風箏的輕盈和自由不僅體現在外形上,更體現在飛行的姿態中。詩中描述了風箏的飛行能力,可以高高舉起,達到千丈之高;也可以仰望天空,向九霄之處問候。這種高遠、自由和無拘束的氣勢讓人感嘆不已。
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風箏的惋惜之情。詩中提到風箏的崢嶸飛翔只能持續幾日,暗示了風箏的短暫存在和飛行的有限時限。這種短暫的存在和時限的限制,與人生的短暫和命運的限制相呼應。兒曹僂指已清明的句子,則是詩人借風箏之喻,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對歲月的不舍和珍惜。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風箏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了對高遠、自由和短暫美好的向往,同時也喚起了人們對時間流逝和珍惜當下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