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君溪 / 作者:李曾伯 |
巴峽向來惟屈姊,漢宮奚事出明姬。
當時本有平戎術(shù),中國難容絕世姿。
忍死定仇婁敬策,惜生不遇武皇時。
后人卻恨毛延壽,斷送春風入遠夷。
|
|
昭君溪解釋: 《昭君溪》是宋代李曾伯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昭君溪的故事,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fā),展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沉浮和人事無常的深思。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巴峽向來只屈姊,漢宮何事出明姬。
當時本有平戎術(shù),中國難容絕世姿。
忍死定仇婁敬策,惜生不遇武皇時。
后人卻恨毛延壽,斷送春風入遠夷。
詩詞的詩意與賞析:
《昭君溪》以巴峽昭君的故事為主題,通過對歷史中的女性角色屈原和昭君的對比,抒發(fā)了作者對國家興衰和命運起伏的思考。
詩詞的開篇以"巴峽向來只屈姊,漢宮何事出明姬"來表現(xiàn)巴國公主昭君被迫嫁給匈奴的無奈境遇。其中,“巴峽”指代巴國,"只屈姊"表示巴國公主只能嫁給匈奴,而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漢宮何事出明姬"則描繪了昭君從漢宮出嫁的情景,突出了她作為明朝公主的身份。
接下來的兩句"當時本有平戎術(shù),中國難容絕世姿"點明了昭君的特殊身份和她所具備的平定戰(zhàn)亂的能力。她具備了改變國家命運的才華,然而中國卻無法容忍她這樣的絕世美人。
下一句"忍死定仇婁敬策,惜生不遇武皇時"表達了昭君在匈奴之中忍辱負重的決心,以及她對于沒有機會為國家效力的遺憾。她雖然忍辱負重,但卻無法遇到能夠理解她的皇帝。
最后兩句"后人卻恨毛延壽,斷送春風入遠夷"暗指后世對毛延壽的不滿,認為他斷送了昭君的春風(幸福),使她淪為遠離家鄉(xiāng)的異族之中。
整首詩詞通過對昭君的描述和對歷史人物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和命運的關(guān)切,并凸顯了女性在歷史和命運中的無奈和掙扎。這首詩詞揭示了歷史人物的苦難和命運的無常,以及對國家興衰的深思,具有深厚的歷史和人文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