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日登壽沙城樓 / 作者:李曾伯 |
偶因萸菊到城頭,手攬瀟湘一片秋。
西北黃塵甭遠徼,東南紫氣盛中州。
眾山環拱皆衡麓,一水橫陳是橘洲。
且酌芳樽酹千古,去來鷗雁自沉浮。
|
|
九日登壽沙城樓解釋: 《九日登壽沙城樓》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詩詞。該詩通過描繪城樓上的秋景,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歷史滄桑的感慨。
譯文:
偶因萸菊到城頭,
手攬瀟湘一片秋。
西北黃塵甭遠徼,
東南紫氣盛中州。
眾山環拱皆衡麓,
一水橫陳是橘洲。
且酌芳樽酹千古,
去來鷗雁自沉浮。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秋日登城樓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
詩的開篇寫道,作者偶然來到城樓上,看到了滿目的菊花和萸果,這些景物喚起了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他用手攬住了這片秋天的景色,展示了他與家鄉的親近感。
接著,詩中出現了西北黃塵和東南紫氣的描寫。黃塵意味著戰亂和邊疆,而紫氣則象征著繁榮和中原。這兩個意象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關注和對歷史變遷的思考。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描繪眾山環拱、一水橫陳的景象,展示了城樓周圍壯麗的自然風光。眾山環繞,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而水流橫陳則給人一種寬廣和平靜的感受。這種景象與作者內心的思緒相呼應,使人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對歷史的思考。他飲酒,向著千古酬神,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歷史的敬仰。而鷗雁的離去和歸來,則象征著人事的更迭和命運的沉浮。
這首詩通過對城樓上秋景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和對歷史滄桑的感慨。通過自然景色與人文情感的交融,詩中展示了作者對家鄉和歷史的熱愛和敬仰之情,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