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宜興禪房 / 作者:李曾伯 |
冬當月初后,天欲試霜時。
永夜絕人語,新寒聽雁知。
壯心憂國在,老計入山宜。
莫作邯鄲夢,蕭蕭鬢已絲。
|
|
宿宜興禪房解釋: 《宿宜興禪房》是宋代詩人李曾伯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冬天已過初旬,
天空開始結霜。
整夜靜謐無人言語,
寒意漸濃,聽見雁聲。
壯志仍然憂國家興衰,
年老的計劃在山中實施。
不要做那虛幻的夢,
白發已經如絲般凋零。
詩意:
《宿宜興禪房》描繪了一個冬夜里的禪房景象。詩人在禪房中度過了一個寒冷的夜晚,感受到了冬天初霜的臨近。整夜間,沒有人說話,靜謐無聲,只能聽到雁的叫聲。詩人在這個寂靜的夜晚思考國家的興衰,懷揣著壯志。他已經年老,但仍然有計劃,準備在山中實施。最后,他告誡自己不要做虛幻的夢,因為他的白發已經如絲般凋零。
賞析:
《宿宜興禪房》通過描繪冬夜禪房的景象,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對國家前途的憂慮。詩人以孤寂的禪房為背景,通過對寂靜和寒冷的描繪,表現了他內心的孤獨和思考。詩中的寒冷和雁聲成為詩人感知時間和季節變遷的線索,也表達了他對國家興衰的關切。詩人強調自己的壯志和年老的計劃,展示了他對國家未來的期望和自己不懈的努力。最后,詩人以“蕭蕭鬢已絲”的形象,將自己的年老和時光的流逝與邯鄲夢(虛幻的夢想)相對比,表達了對時光的無情和對現實的理性認知。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冬夜禪房中的景象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內心世界的復雜情感和對國家興衰的關切。它傳達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漸老的思考,同時也呈現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對個人努力的堅持。整首詩詞凝練而深刻,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