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中洞 / 作者:李曾伯 |
松老傲前嶺,梅疏臥淺溪。
避風巢上鵲,喚雨竹間雞。
野迥夕猶牧,田乾春未犁。
路迢人倦甚,只向近林棲。
|
|
宿中洞解釋: 《宿中洞》是宋代李曾伯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松樹古老高傲地矗立在前嶺上,
梅樹稀疏地臥在淺溪邊。
鵲鳥棲息在避風的巢中,
竹間的雞鳴聲呼喚著雨水。
田野遙遠,夜晚仍有牧人驅放牛羊,
農田干燥,春天還未犁耕。
路途漫長,人們疲倦不堪,
只能尋找近處的林木安歇。
詩意:
《宿中洞》描繪了一個深山中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在山林中的宿露之情。詩中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描寫松樹、梅樹、鵲鳥、竹林、雞鳴等元素,展現了山林的寧靜和生機。詩人將自然景色與人類的生活相融合,呈現出深山中的寧靜與遙遠,以及人們疲倦時尋找棲息之地的心境。
賞析:
《宿中洞》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深山中的景色,通過對松樹、梅樹等植物的描寫,展示了大自然的壯美與生命力。詩中的松樹高聳入云,傲立在前嶺上,象征著堅韌和永恒。梅樹稀疏地臥在淺溪邊,給人一種清雅的感覺。鵲鳥在巢中避風,竹林中的雞鳴喚起了雨水的期盼,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和對水的渴望。
詩人通過描繪深山中的牧人放牧牛羊的場景,表達了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和諧共生。雖然田野遙遠而干燥,但牧人仍在夜晚繼續放牧,寄托了對生活的堅持和希望。同時,詩人又提到農田春天未犁,暗示著還需努力和耐心等待豐收的季節。
最后,詩人描述了路途的漫長和人們的疲倦,表達了一種追求安寧和棲息之地的心情。在疲憊時,人們只能尋找近處的林木,寄望于它們給予的安慰和庇護。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示了山林的寧靜和生機,同時描繪了人們的勞作和追求安寧的心情。通過詩人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呈現,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