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讀靖康宸札有感 / 作者:李曾伯 |
盟尋城下事方危,尚樂衰民益虜資。
紿楚進曾我紀信,交秦計卒墜張儀。
抗言玉鉉呈何及,捐積瓊林惜已遲。
劫火既灰遺墨在,小臣唯有淚沾頤。
|
|
伏讀靖康宸札有感解釋: 《伏讀靖康宸札有感》是宋代李曾伯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抒發(fā)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表達了對國家興衰、民眾苦難以及自身身份的思考和關切。
詩詞中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中文譯文:
在陰暗的城墻下,盟約的事情正面臨危險,
人民的痛苦增加了敵人的力量。
南楚向北進攻,我懷念起紀信,
與秦國的聯(lián)盟最終失敗,張儀也喪命。
我曾奮力陳述玉鉉的意見,但又有何用呢,
我愿意放棄珍藏的瓊林,但為時已晚。
劫后的余火已經(jīng)熄滅,但墨跡仍然存在,
作為一個小官員,我只能含淚沾濕胡須。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靖康之變作為歷史背景,靖康之變是北宋時期,金國入侵南宋的重大事件,導致北宋滅亡。詩人通過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思考,抒發(fā)了自己對國家興衰和人民苦難的關切之情。
首先,詩人描述了城墻下盟約的事情正面臨危險,暗示著國家的困境和危機。他提到尚樂衰民益虜資,表達了他對人民疾苦的痛心和對敵國勢力不斷增長的憂慮。
接著,詩人回憶起與秦國的聯(lián)盟,提及紀信和張儀,表達了對聯(lián)盟失敗和英雄的不幸命運的遺憾。這部分內(nèi)容展示了詩人對國家命運和政治斗爭的思考,以及對歷史人物的贊嘆和懷念。
詩詞的后半部分,詩人以自己的身份為出發(fā)點,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和悲傷。他提到抗言玉鉉呈何及,捐積瓊林惜已遲,表達了自己努力陳述意見卻無法改變局勢的無奈和遺憾。劫火既灰遺墨在,小臣唯有淚沾頤,表達了詩人身份的低微和對國家命運的無力感。詩人含淚沾濕胡須,表明他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深深悲傷。
整首詩詞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抒發(fā)情感和思考,表達了詩人對國家興衰、人民苦難以及自身身份的關切和憂慮。詩人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展示了自己對歷史的思索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使得這首詩詞具有深遠的詩意和情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