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園春(壬寅餞余宣諭入蜀) / 作者:李曾伯 |
畫舸呼風,長劍倚天,半哉此行。
指洞庭彭蠡,遍觀吳楚,瞿塘滟滪,直上峨岷。
帝語春溫,軍聲秋肅,手濟時屯開泰平。
天應是,念蠶叢父老,公為更生。
眼看四海無人。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想馳情忠武,將興王業,撫膺司馬,忍咎吾民。
凈洗甲兵,歸來鼎輔,定使八荒同一云。
經營事,比京河形勢,更近函秦。
|
|
沁園春(壬寅餞余宣諭入蜀)解釋: 詩詞:《沁園春(壬寅餞余宣諭入蜀)》
畫舸呼風,長劍倚天,半哉此行。
指洞庭彭蠡,遍觀吳楚,瞿塘滟滪,直上峨岷。
帝語春溫,軍聲秋肅,手濟時屯開泰平。
天應是,念蠶叢父老,公為更生。
眼看四海無人。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想馳情忠武,將興王業,撫膺司馬,忍咎吾民。
凈洗甲兵,歸來鼎輔,定使八荒同一云。
經營事,比京河形勢,更近函秦。
中文譯文:
畫船呼風,長劍倚天,半途而行。
指向洞庭湖與彭蠡湖,游覽吳楚之地,瞿塘滟滪,直上峨岷山。
君王說話如春溫,軍隊的聲音如秋涼,伸手幫助時屯,開創泰平時機。
天應該這樣,關懷蠶農和老百姓,公義會使他們重獲新生。
眼看四海無人。
如今天下的英雄唯有使君。
我思念騎馬馳騁的忠誠武將,將要振興王業,安撫自己的胸懷像司馬一樣,忍受苦難來拯救我的人民。
清洗甲兵,歸來輔佐帝位,必將使八方人民團結如云。
經營國家大事,比起國都京城和黃河沿線的形勢,更加接近函谷關與秦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李曾伯所作,題為《沁園春(壬寅餞余宣諭入蜀)》。詩中表達了對當時時局和國家命運的思考和期望。
詩的開篇以畫船呼風、長劍倚天,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征的壯麗場景,暗示了詩人對事業的追求和決心。接著,詩人指洞庭湖與彭蠡湖,游覽吳楚之地,瞿塘滟滪,直上峨岷山,展示了他對國家疆域的關注和對山川河流的向往。
詩中提到君王的春溫言辭和軍隊的秋涼聲音,表達了對國家春暖花開和軍隊威武肅穆的期待。手濟時屯,開泰平,彰顯了詩人對國家治理的期望,希望能夠解決時局的困境,實現國家的安定繁榮。
詩的下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切,希望能夠改善蠶農和老百姓的命運。他眼看四海無人,認為當時的時局需要有英雄來拯救,而他認為唯有使君才是當世的英雄。他向往忠誠而武勇的將領,希望他們能夠恢復國家的榮光并振興王業,他自己也愿意肩負起治理國家的責任,關懷人民的疾苦。
詩的結尾部分,詩人提到凈洗甲兵,歸來鼎輔,意味著他希望通過整頓軍隊,回到朝廷中輔佐君王,為國家的命運負責。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將使八方人民團結一致,共同為國家的繁榮而努力。
整首詩以寫景的手法,通過描繪壯麗的出征場景和美麗的山川河流,展示了詩人對國家的關注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同時,詩中融入了對時局和人民命運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英雄的渴望。詩人透過詩作表達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以及對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的追求。
這首詩意蘊含豐富,既有對美景的描繪,又有對時局和國家的思考,體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思慮和對振興國家的期望。通過感人的筆觸和深情的表達,詩人喚起讀者對國家的關注和責任感,詩意深遠,值得品味和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