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己酉宿樟原驛得雨) / 作者:李曾伯 |
之子問行役,火傘正當天。
酷哉幾可炙手,流汗滿襟沾。
仆仆長亭古道,人在竹輿何似,甑釜受蒸煎。
帝憫蒼生熱,敕下九龍淵。
命豐隆,驅屏翳,起蜚廉。
神工一炊黍頃,爽氣遍垓埏。
洗滌山河塵土,轉作清涼境界,物類舉醒然。
稽首謝天賜,伸腳快宵眠。
|
|
水調歌頭(己酉宿樟原驛得雨)解釋: 《水調歌頭(己酉宿樟原驛得雨)》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李曾伯。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之子問行役,火傘正當天。
酷哉幾可炙手,流汗滿襟沾。
仆仆長亭古道,人在竹輿何似,甑釜受蒸煎。
帝憫蒼生熱,敕下九龍淵。
命豐隆,驅屏翳,起蜚廉。
神工一炊黍頃,爽氣遍垓埏。
洗滌山河塵土,轉作清涼境界,物類舉醒然。
稽首謝天賜,伸腳快宵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李曾伯在樟原驛得到雨后所作。詩中描繪了一個行旅中的情景,詩人在這種環境下表達了對天子的忠誠和對國家的關切。
詩的開頭,詩人以"之子"自稱,表示自己是朝廷之子,他在行軍途中詢問同行的將士們的辛勞。"火傘正當天"指火爐般的太陽高懸天空,使得人們流汗滿襟,炎熱難耐。
接著,詩人描繪了漫長的長亭古道,與乘坐竹輿的人相比,自己的行軍之路艱辛。"甑釜受蒸煎"用來形容將士們像鍋中的米和肉一樣受到炙烤,表示他們的辛苦和付出。
然后,詩人表達了對天子對百姓炎熱天氣的關切,天子下令九龍淵(即池塘)供百姓避暑,表達了對百姓的關心。
接下來,詩人用"命豐隆"、"驅屏翳"、"起蜚廉"等詞語來形容天子對清涼工程的重視,通過巧妙的技藝將一炊黍(一鍋粥)的清涼氣息傳遍整個國家。
詩的結尾,詩人感謝上天的恩賜,表示自己伸展雙腳,快樂地入眠。
整首詩描繪了行軍途中的辛苦和炎熱,展現了詩人對天子的忠誠和對百姓的關心。通過描述天子關懷百姓的清涼工程,表達了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祝愿。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充滿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