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題魯如晦需堂 / 作者:王之道 |
魯僖有賢裔,家在吳江東。
宏詞與奧學,浩渺江無窮。
魁然棟梁姿,久困荊棘中。
抱能未施邦,殆與張籍同。
人皆盲於心,我目昏不矇。
而君乃能勇退,奉祠環堵宮。
筑圃號通隱,花竹羅青紅。
郡山涌其前,湖光湛沖瀜。
日哦松菊間,志氣驕王公。
客來醉需堂,飲食沾奴童。
嗟予老且倦,齒豁仍頭童。
田蕪未能歸,慚愧通隱翁。
|
|
寄題魯如晦需堂解釋: 《寄題魯如晦需堂》是王之道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寄題魯如晦需堂
魯僖有賢裔,家在吳江東。
宏詞與奧學,浩渺江無窮。
魁然棟梁姿,久困荊棘中。
抱能未施邦,殆與張籍同。
人皆盲於心,我目昏不矇。
而君乃能勇退,奉祠環堵宮。
筑圃號通隱,花竹羅青紅。
郡山涌其前,湖光湛沖瀜。
日哦松菊間,志氣驕王公。
客來醉需堂,飲食沾奴童。
嗟予老且倦,齒豁仍頭童。
田蕪未能歸,慚愧通隱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寄托的方式給魯如晦需堂寫下了贊美之詞。詩人稱贊魯僖家族有著杰出的后代,他們居住在吳江東。他們不僅有宏大的言辭和深奧的學識,而且胸懷壯闊,如同汪洋大江一般無窮無盡。他們的才華和氣質獨具魁首之姿,然而長期被困在艱難的環境中,未能施展其才能于國家,與張籍一樣命途多舛。
詩人認為大多數人都是心智上的盲人,而他自己的眼睛雖然昏花,但并不模糊。而魯如晦需堂卻能勇敢地退出塵世,奉行宗廟祭祀,環繞著宮殿。他建造了一個被稱為"通隱"的庭園,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花草和竹子,色彩艷麗。郡山在庭園前涌動,湖光閃爍,水勢洶涌。陽光透過松樹和菊花的間隙灑落,魯如晦需堂的志氣和威嚴令王公們都為之驕傲。
客人們來到需堂時都會陶醉其中,享受美酒和美食,沾染著奴童們的熱情款待。詩人感慨自己已經老了,感到疲倦,但依然保持著童心。他羞愧地說自己荒廢了自己的田園,對不起通隱翁。
這首詩詞以贊美的方式描繪了魯如晦需堂的高風亮節和崇高的品德,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歲月的流逝和未能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遺憾之情。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觀和隱逸生活為背景,抒發了詩人對理想人物和自身處境的思考與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