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筆工柳之庠 / 作者:王之道 |
我昔丞歷陽,好筆得柳生。
維時習治久,群盜方縱橫。
生售數毛穎,一一簡擇精。
作字可人意,為我供筆耕。
不知二十年。
天下乃復平。
爾貧技不售,我因功無成。
布衫負篛笠,羸然過柴荊。
我老廢讀書,無意游管城。
千錢與斗米,聊爾餉此行。
歸家飽妻子,一笑嘲彭亨。
|
|
贈筆工柳之庠解釋: 《贈筆工柳之庠》是宋代詩人王之道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曾經任職于歷陽,得到了一支出色的筆,是由柳木制成的。我長時間將其用于寫作,而當時社會上盜賊橫行。柳木制的筆的毛穎被剪短,我仔細挑選了一支支精巧的筆。用這支筆寫字,能夠表達人的情感,供我耕耘文字之用。不知不覺過去了二十年,天下終于恢復了平靜。你這位貧窮的技工不再出售筆,而我因為沒有取得成就而感到沮喪。我身穿破布衫,背負篛笠,瘦弱地穿過荊棘。我年老體弱,讀書的意愿已經消失,也沒有意愿游歷管城。千錢和一斗米勉強維持著我的生活?;氐郊抑?,滿足地和妻子嬉笑譏諷彭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一位過去曾任職于歷陽的文人為主人公,通過描述自己的境遇和內心感受,傳達了對于命運變遷和人生困頓的思索和反思。
詩中的第一部分描繪了作者得到一支優秀的筆,以及他在動蕩的時局中艱難寫作的情景。這里的柳木筆象征著作者的才華和創作能力,而社會的動蕩則映照出那個時代的混亂和困境。
第二部分講述了作者經過多年的努力仍未取得成就,與貧窮的技工相比,他感到自己的功績微不足道。這種對于個人價值的懷疑和自我否定,反映了作者對于社會地位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接下來的描寫中,作者形容自己衣衫襤褸,背負著篛笠,羸弱地穿行于荊棘之中,表現了他年老體衰、精神消沉的狀態。他對于讀書和游歷的興趣也已經消失,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最后,回到家中,作者與妻子一起開懷大笑,嘲笑著彭亨。這里的笑聲可能是對于世事無常和人生荒謬的一種應對方式,也可以被視為對于命運的嘲諷和自嘲。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作者的經歷和感受,展示了一個時代的動蕩和困頓,以及個人在其中的無奈和迷茫。詩人通過自我反思和對比,表達了對于命運和人生意義的思索,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