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題峽州楚塞樓 / 作者:王之道 |
江向西陵勢漸平,萬山環合翠崢嶸。
須知楚國嘗為塞,不為涪翁浪得句。
人若此賢真俊杰,樓還舊觀煥神明。
臨風每聽灘聲咽,似怨張儀作暮橫。
|
|
寄題峽州楚塞樓解釋: 《寄題峽州楚塞樓》是宋代王之道創作的一首詩詞。詩詞通過描繪峽州楚塞樓所在地的自然景色和歷史背景,表達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江流向著西陵平緩流淌,周圍群山環抱著翠綠的峰巒。應當知道楚國曾為邊塞,而非涪翁之地。如果有人像這座樓一樣聰明英俊,那么樓觀將重新煥發神明之光。面對風,常常聽到灘水聲低啞,仿佛在悲嘆張儀黃昏時的橫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江流、峽州楚塞樓為背景,將自然景色與歷史背景相結合,展現了作者對楚國邊塞歷史的思考和感慨。詩詞以寥寥數語勾勒出江流平緩、群山環抱的景象,通過對楚國邊塞的提及,表達了對楚國邊塞歷史的重視和敬仰。楚國作為邊塞,常受外敵侵擾,但并非波濤洶涌之地,與涪翁相比,更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詩中提到的“人若此賢真俊杰”,表達了作者對有才華、有智慧的人的贊美和向往。樓觀在這樣的人物面前,將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凸顯了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詩詞的最后兩句“臨風每聽灘聲咽,似怨張儀作暮橫”,通過自然景觀中的灘水聲,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物張儀的緬懷之情。張儀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黃昏時被橫逆處死,這里借用灘水聲咽作為隱喻,將其與張儀的遭遇相聯系,暗示了歷史的悲壯和無奈。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歷史背景和人物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楚國邊塞歷史的思考和對有才華人物的贊美,同時也透露出對歷史的緬懷和對人生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