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六安文殊亮老 / 作者:王之道 |
我從東蓼來,水竹遂幽討。
崎嶇至於六,獲見文殊老。
文殊方外友,僧門素稱寶。
平生首肯處,可嗣布禪皓。
寤寐思棒喝,邂逅得傾倒。
何妨萃高人,坐上褒吾葆。
會勝索枝撐,得師恨不早。
勉為云山留,未可止中道。
|
|
贈六安文殊亮老解釋: 《贈六安文殊亮老》是宋代王之道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我從東蓼來,水竹遂幽討。
我從東蓼地方來到這里,經過茂密的竹林,才找到了這片幽靜之地。
崎嶇至於六,獲見文殊老。
我經歷了艱險的旅途來到六安,終于得見了受人尊敬的文殊老師。
文殊方外友,僧門素稱寶。
文殊是出家人中的友人,僧侶們都把他視為寶貝一般珍重。
平生首肯處,可嗣布禪皓。
他平日里首肯的地方,就是可以繼承他清凈禪宗智慧的地方。
寤寐思棒喝,邂逅得傾倒。
我日日夜夜都在思考他的教誨,終于得到了他的指點,心潮澎湃。
何妨萃高人,坐上褒吾葆。
何妨聚集高人,我愿坐在他們中間,受到他們的贊許。
會勝索枝撐,得師恨不早。
在與他交流中,我得到了勝利,感到非常遺憾沒有早些遇到這位老師。
勉為云山留,未可止中道。
我決心不辭辛勞地留下來,與他一同探討,還未可知是否能夠達到道的彼岸。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文殊老師的崇敬之情和對禪宗智慧的渴望。作者通過描繪自己來到六安,獲得與文殊老師交流的機會,表達了對這位在禪宗中備受尊崇的老師的贊美之情。詩詞中的情感真摯,描述了作者在求學道路上的喜悅和對師長的敬重。整體氛圍莊重而又充滿向往,展現了宋代士人對于學問和宗教的追求與推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