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巽公院五詠·禪堂 / 作者:柳宗元 |
發地結菁茅,團團抱虛白。
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萬籟俱緣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鳥飛無遺跡。
|
|
巽公院五詠·禪堂解釋: 《巽公院五詠·禪堂》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作。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發地結菁茅,
團團抱虛白。
山花落幽戶,
中有忘機客。
涉有本非取,
照空不待析。
萬籟俱緣生,
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
鳥飛無遺跡。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禪堂的景象,以及其中的修行者。禪堂是一個靜默、清凈的場所,代表著內心的寧靜和超脫世俗的境界。詩人通過描繪禪堂的景物和其中的修行者,表達了對心境的追求和修行的境地。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禪堂的景象和修行者的心境,給人以寧靜和超然的感覺。
首兩句“發地結菁茅,團團抱虛白。”描繪了禪堂的建筑和環境。禪堂建在草木叢生的地方,墻壁用茅草編織而成,整個禪堂圍繞著虛空而存在。
接下來的兩句“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描繪了禪堂中的修行者。修行者在幽靜的禪堂中忘卻了塵世的紛擾,專注于內心的修煉。
接著的兩句“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表達了修行者的境地。他們不追求外在的功利和物質的得失,而是通過內心的覺察和體悟來認識自己和世界。他們不需要對空理進行分析,而是直接照射空性的本質。
下面兩句“萬籟俱緣生,窅然喧中寂。”表達了禪堂中的寧靜和靜默。在這個靜謐的環境中,修行者能夠感受到萬物的共同存在,體悟到宇宙的和諧。
最后兩句“心境本洞如,鳥飛無遺跡。”表達了修行者內心的境界。他們的心境如同洞穴一般深邃,鳥飛過時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意味著他們的修行已經達到了無我無相的境地。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禪堂和修行者的境界,表達了柳宗元對于內心寧靜和超脫世俗的追求,同時也傳達了禪宗的思想和修行的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