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都呈十五叔父 / 作者:晁補之 |
凌兢瘦馬不堪驅,塞眼紅塵暗九衢。
太學虀鹽聊樂只,故園桃李且歸歟。
上書北闕三年困,種豆南山一半蕪。
忍志動心天相我,莫慚關吏辱陳余。
|
|
出都呈十五叔父解釋: 《出都呈十五叔父》是一首宋代晁補之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凌兢瘦馬不堪驅,
塞眼紅塵暗九衢。
太學虀鹽聊樂只,
故園桃李且歸歟。
上書北闕三年困,
種豆南山一半蕪。
忍志動心天相我,
莫慚關吏辱陳余。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晁補之離開都城返回故鄉的情景。詩中通過凌厲奔馬難以前行、眼前紛擾的紅塵世界,以及對太學和鹽職的厭倦和不滿,表達了作者對歸鄉的渴望和追求簡單寧靜生活的心愿。在北闕上書三年的辛勞中,又體驗到了種豆南山的艱苦和辛苦的勞作,但他仍然堅守初心,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決心不辱使命。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不愿因受到官吏的侮辱而感到羞愧,樹立了自己的堅強意志。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和對歸鄉的渴望。通過對馬匹瘦弱和紅塵世界的描繪,詩中展現了作者對繁雜世俗生活的厭倦和對寧靜自由生活的向往。太學和鹽職是宋代時期的官僚制度,詩中作者對這些官僚職務的厭惡也反映了他對功名利祿的淡漠態度。同時,詩中以北闕三年困和種豆南山一半蕪的經歷,表達了作者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不畏懼官吏的羞辱,展示了作者的堅毅和正直。
該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明確的意境,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清貧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對權勢和世俗欲望的厭棄。它以自身的感受和經歷,展示了作者堅守初心、不為外界所動的品質,體現了中國古代士人追求真理和道德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感和思想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