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履常見貽 / 作者:晁補之 |
人皆愛陳子,新雨尚能來。
但使門多客,何嫌室自埃。
弓旌無遠野,城郭有遺才。
底日常侯舍,傳聲四輩催。
|
|
次韻履常見貽解釋: 《次韻履常見貽》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晁補之。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人人都喜歡陳子,
新雨仍能降臨。
雖然門庭常有客人,
卻無嫌室內塵埃。
城中沒有狩獵的旗幟,
卻有文才被埋沒。
每天履行常侯的職責,
傳聲四代催促。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陳子的喜愛和贊賞。陳子指的可能是一個人的名字,也有可能是泛指某個受人喜愛的人物。作者說人人都喜歡陳子,就像新雨仍能降臨一樣,人們對他的喜歡是持續不斷的。雖然門庭常常有客人,但作者并不嫌棄自己的住宅有些許塵埃。他認為塵埃只是客人造成的,客人多了自然會有塵埃,他對此并不計較。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城中的景象。城中沒有狩獵的旗幟,意味著沒有戰亂和混亂,沒有游牧民族的侵擾。然而,城中卻有許多才華被埋沒,被埋沒在城郭之中。這可能暗指一些文人才士在官場上無法施展才華,或者被困于瑣碎的事務之中。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職責和使命感。他說自己每天履行常侯的職責,傳聲四代催促。常侯可能指的是官職,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擔任的職位。他意味著自己每天忙碌于公務,感到時光緊迫,需要抓緊時間去完成任務。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陳子的贊美和喜愛,并通過對城中景象和自身職責的描繪,傳達出作者對人生的理解和態度。作者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對陳子的喜愛,通過"新雨尚能來"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人們對陳子的喜歡持久不變。同時,作者對自己的住宅中客人所帶來的塵埃不計較,表達了一種平和寬容的心態。
在描繪城中景象時,作者通過對狩獵旗幟和被埋沒的才華的對比,反映了官場的現實和文人才士的困境。這種對比形成了一種諷刺意味,表達了作者對時代局勢的思考和對文化價值的關注。
最后兩句則表達了作者對自身職責的理解和承擔。他提到自己每天履行常侯的職責,傳聲四代催促,表達了對時光的緊迫感和對使命的認同。整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對比的手法,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社會和自身的思考,展現了一種深沉的情感和對價值觀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