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蘇注承議天缽元長老像前捻香 / 作者:晁補之 |
蕭然方丈病儀成,蓑笠忘來一境清。
應作是觀寧有相,實無得度即非情。
日常居士行時午,月在生公講處明。
能識微言只夫子,可憐惟我最初程。
|
|
次韻蘇注承議天缽元長老像前捻香解釋: 《次韻蘇注承議天缽元長老像前捻香》是一首宋代晁補之創(chuàng)作的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蘇注承議天缽元長老的像前,我捻起香熏。
蕭然方丈莊重地完成了他的壽杖,忘卻了塵世的煩憂。
這里應該有一個觀察者,但實際上并沒有得到觀察的機會,因此并非真正的情感。
日常中,我作為一個居士,行走在午時,月亮照耀著生公講堂。
只有夫子(指孔子)能理解我微小的言辭,可憐我最初的修行。
詩意:
這首詩以蘇注承議天缽元長老的像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修行和人生的思考。詩人在寂靜的環(huán)境中,捻起香熏,向長老致敬,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忘卻塵世的紛擾,保持清靜的心境。詩人認為,雖然應該有人來觀察這一切,但實際上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觀察和理解,這暗示了修行者在追求境界的過程中常常感到孤獨和無奈。然而,詩人仍然堅守著居士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同時又懷念孔子,認為只有孔子能真正理解他微小的言辭。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修行道路上的困惑和尋求,以及對古賢智慧的向往和敬仰。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和思考,情感真摯而深沉。詩人通過描繪寂靜清凈的場景,以及對蘇注承議天缽元長老和孔子的贊頌,展現(xiàn)了對修行和智慧的追求。詩中的意象簡單而質(zhì)樸,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作者對純凈和寧靜境界的向往。詩人的孤獨感和對觀察者的期待,表達了修行者在追求境界的過程中的內(nèi)心掙扎和矛盾。整首詩以詩人的個人感受和情感為中心,展示了對修行道路和智慧追求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