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熊耳山 / 作者:晁補之 |
殺一不辜神所恫,呂母何預于樊崇。
蜂蟻無王求所止,一朝積甲齊熊耳。
兩峰相向猶眈眈,千載定林余一龕。
我來捫石望荊杞,此山閱人亦多矣。
|
|
過熊耳山解釋: 《過熊耳山》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殺一不辜神所恫,
呂母何預于樊崇。
蜂蟻無王求所止,
一朝積甲齊熊耳。
兩峰相向猶眈眈,
千載定林余一龕。
我來捫石望荊杞,
此山閱人亦多矣。
詩意:
這首詩詞以熊耳山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山岳的贊美和思考。詩中融入了對人性和宇宙萬物的思考,呈現出一種哲學意蘊。
賞析:
這首詩詞以熊耳山為題材,通過描繪山岳的景物,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景仰之情。詩中的“殺一不辜神所恫”揭示了人類虐殺無辜的行為,表達了對人性的深思和對罪惡行為的譴責。而“呂母何預于樊崇”則暗示了即使是呂母這樣的仙人,在樊崇這個世俗之地也無法預知人間的善惡。
接著,詩中描述了蜂蟻無王的景象,意味著人類社會中對權力和統治的追求,以及缺乏秩序和和諧。然而,“一朝積甲齊熊耳”表達了當人們團結一致時,可以克服困難和挑戰的力量。
詩中還描繪了兩峰對峙的景象,形容山勢險峻,峰巒相互對望,給人以威嚴和莊重之感。其中“千載定林余一龕”表達了熊耳山作為歷史悠久的名山,雖然有千百年的歷史,但仍然保留著自然原始的面貌。
最后兩句“我來捫石望荊杞,此山閱人亦多矣”表達了作者親臨熊耳山,感受到眾多前人的留痕,并在此山間領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智慧。整首詩通過描繪山岳景物,抒發了作者對人性、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展現出晁補之深邃的思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