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九日初謁衛真太清宮二首 / 作者:晁補之 |
帷間角麈千年白,庭下髯羱一點青。
當日乘云無馬跡,只今遺木盡龍形。
|
|
十月九日初謁衛真太清宮二首解釋: 詩詞:《十月九日初謁衛真太清宮二首》
帷間角麈千年白,
庭下髯羱一點青。
當日乘云無馬跡,
只今遺木盡龍形。
中文譯文:
帷帳內的角麈已經白了千年,
庭院下的髯羱只剩下一點青色。
當年來到這里時,乘著云彩,沒有馬蹄痕跡,
如今,只留下了木雕,形狀都變成了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表達了對衛真太清宮的訪問和景物變遷的感慨。
首先,詩中提到了帷帳內的"角麈"和庭院下的"髯羱"。這兩者都是一種珍稀的動物,象征著貴族和皇室的權貴之象征。"角麈"是一種鹿類動物,其珍貴的白色皮毛已經保存了千年,象征著宮廷的尊貴和古老。"髯羱"是指另一種神秘的動物,有著青色的毛發,只剩下微弱的一點青色,暗示了它們的稀有和逐漸消失的趨勢。這兩種動物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宮廷的興盛和衰落。
其次,詩中描述了當初到訪衛真太清宮的情景。詩人說當初他乘云而來,沒有留下馬蹄的痕跡。這里的"乘云"可以理解為超脫塵世的意境,意味著詩人的心境超然,追求清凈和高潔。馬蹄痕跡的缺失也暗示了詩人對真實和永恒之境的追求。
最后,詩人描述了如今衛真太清宮的變化。他說現在只剩下木雕,而且這些木雕的形狀都變成了龍的形狀。這里的"木雕"可以理解為古物、文物或者藝術品,表明宮中的珍貴文物已經喪失,只剩下了木制的龍形標志。木雕變成了龍,也許可以理解為宮廷權力的陳腐和虛幻,一切的榮華富貴都已經消散。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和比喻手法,表達了對宮廷興衰和時光流轉的思考。通過描述宮廷的珍寶和變遷,詩人傳達了對塵世榮華的淡泊和對永恒之境的追求。這首詩意境深遠,寓意深刻,給人以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