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魯直和普安院壁上蘇公詩 / 作者:晁補之 |
畏暑聊尋寺,追涼故遶池。
雨園鳩喚婦,風徑燕將兒。
散篆縈簾額,留云暗井眉。
龍蛇動屋壁,知有長公詩。
|
|
同魯直和普安院壁上蘇公詩解釋: 《同魯直和普安院壁上蘇公詩》是宋代晁補之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畏暑聊尋寺,追涼故遶池。
雨園鳩喚婦,風徑燕將兒。
散篆縈簾額,留云暗井眉。
龍蛇動屋壁,知有長公詩。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夏日的景象,詩人在炎熱的天氣中不得不尋找避暑的地方,他來到寺廟中的池塘旁。在這里,他聽到了雨園里鳩鳥的叫聲,似乎在呼喚著它的伴侶;風從小徑吹過,引領著燕子帶著它的幼鳥飛翔。詩人看到了篆刻散落在簾子上,像云彩一樣飄忽不定,也看到了暗藏在井眉中的云霧。他感覺到屋壁上的龍蛇紋飾仿佛有了生命,似乎知道那里有蘇東坡的詩作。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個夏日清晨的景象,通過描寫自然和環境中的細微變化,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敏感和細膩的觀察力。詩中使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如池塘、雨園、鳩鳥、風徑、燕子、篆刻、簾額、井眉、龍蛇等,通過這些意象的交織和轉換,使整首詩產生了一種虛實相生、意境流轉的美感。
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寄托了自己對尋求清涼和寧靜的心愿。詩中的“畏暑聊尋寺,追涼故遶池”表達了詩人對于炎熱天氣的畏懼,他來到寺廟中的池塘旁邊,追求一絲涼爽和寧靜。雨園中鳩鳥的叫聲和風徑上燕子帶著幼鳥的飛翔,為整個場景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詩中的“散篆縈簾額,留云暗井眉”形象地描繪了篆刻散落在簾子上和井眉中的云霧,這些細節給人以意境的想象空間,也表達了詩人對于藝術和自然之美的追求。最后兩句“龍蛇動屋壁,知有長公詩”,通過描寫屋壁上的龍蛇紋飾仿佛有了生命,并暗示出那里有蘇東坡的詩作,展示了詩人對蘇東坡的敬仰和對文學的向往。
總之,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傳達了詩人對清涼和寧靜的渴望,展示了他對生活和藝術的敏感觀察和對文學的熱愛。 |
|